概念點對點﹕臭氧層殺手CFC離奇增多
【明報專訊】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研究員發表報告,稱監測到破壞臭氧層、全球已禁用的化學物CFC-11排放量近年離奇增多,目前只追蹤到源頭來自東亞地區,不知確切位置,相信有人違反國際規例重新生產這化學物。
化學物「含氯氟烴」(CFC)主要用於雪櫃和冷氣機的製冷劑、建築物的隔熱發泡膠和噴霧劑等,科學家於1980年代發現CFC是南極臭氧層穿洞的罪魁禍首。1987年各國簽署《蒙特利爾議定書》,列明禁止生產CFC;自2007年以來,CFC-11基本上已沒再生產。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表聲明:「直到本世紀中期,臭氧層仍有復原希望,但若全球CFC-11排放量繼續上升,將使這種復原進度不保」。在英國雷丁大學研究大氣化學的副教授赫格林表示,這研究結果突顯必須捍衛環保法規,加強監察,確保法規獲得遵守。他希望國際社會能向相關國家施壓,實地視察能否獲得更多有關排放源頭的資料。
■概念教室
《蒙特利爾議定書》
《蒙特利爾議定書》(Montreal Protocol on Substances that Deplete the Ozone Layer)規定締約國逐步停止耗用及生產消耗臭氧層物質,如CFC-11須在2010年前全面淘汰。該議定書迄今獲197國確認,包括中國,被視為最成功的國際環保協議。截至2006年,締約方共同取締全球所有消耗臭氧層物質的96%,全球CFC的總消耗量已下降至1986年水平的3.2%。臭氧層破洞近年不斷縮小,英國東英吉利亞大學學者奧拉姆說,目前數據顯示,臭氧層在2050年左右能夠修復,但多個研究指出因二氯甲烷等化學物的排放增多,修復時間可能會延遲20至30年。
[通通識 第5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