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大綱出爐 初中中史撤香港史獨立課題
【明報專訊】初中中國歷史和歷史科課程將會改革,課程新大綱昨日出爐,去年中史科第二階段諮詢課綱諮詢稿提出香港史成為獨立課題,但課綱最終定稿則把香港史融入各中史課題,即不再以獨立課題方式教授。修訂初中中國歷史及歷史課程專委員會主席梁元生指出,有關改動是因應前線教師意見,但有資深中史教師認為此舉淡化香港史的重要程度。
新大綱最快2020學年實施
下學年開始,中國歷史科成為所有公營中學的初中3年必修科,但此新課程大綱最快於2020學年在全港中一級開始逐級實施,教育局副秘書長康陳翠華昨天表示,歡迎學校提早用新課綱。課綱之前有兩階段諮詢稿,而課綱定案提出學習目標之一,除了培養對國家、民族及社會的歸屬感和責任感,又新增一項目標,就是要對上所述有「認同感」。
與第二階段諮詢稿(2017年10月)相比,講述香港史內容雖然同樣設15個課節,佔總課節的10%,但修訂課綱,取消了香港史獨立課題的安排,把涉及香港的內容,融入中史課題中,如「清末至民國時期的香港」本是獨立課題,但在修訂課綱卻編入在「國共合作與分裂」課題內,內容是教「1920年代內地與香港的關係」。
原倡香港史15課節 今融其他課題
在中一級的中史課程,涉及香港發展的只佔1個課節,第二階段諮詢稿以「屯門作為南方海路交通重鎮的地位」作為獨立課題的學習內容,但新課綱下,「屯門」成為「唐朝社會」中3個選項之一,即教師可完全不教。宋室南遷後南方經濟內容中要提及香港當時的製鹽業和採珠業,但課綱把這部分香港史化為「註腳」,沒寫明在預期學習內容。
梁元生昨在記者會表示,聆聽前線教師意見後,決定以「浸沉」方式教授香港史部分,而這科是中史,希望在中史框架下看香港,「教學法不同,但目標都一樣,就是結合一起後講授給學生聽」。
中史教師:令香港史不夠連貫
資深中史科教師陳志華認為,「屯門」部分列為選教、宋代時香港的情G列為課綱內容的「註腳」等,予人感覺淡化香港史,而「詳今略古」的做法亦不利建立「香港自古以來是中國的一部分」概念,他認為需要多加香港的古代元素。他又認為,課綱是給香港中學生讀,而這些學生大部分土生土長,若把香港史列為獨立課題,有助學生理解香港特色,較易突出香港與內地關係,融合在中國史的做法會令香港史不夠連貫。
另一資深中史科教師陳仁啟表示,修訂大綱涉及課題仍然偏多,把章節合併屬「取巧」,把香港史融入「國共合作與分裂」等課題,儼如把香港史變作附庸。他認為新架構下教師教學較具彈性,授課時可自行分配教學時間,「想教香港史多些也可以」。
香港中史教師會會長李偉雄指,這科是中史,主線應以中國歷程和角度來看,故不同意不把香港史以獨立課題呈現是「矮化香港」,「課綱都有提到改革開放中香港發揮的作用,香港當時對珠江三角的發展來說擔當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