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漂研語音識別 入川尋機遇
【明報專訊】震後10年,四川經濟高速發展,亦為香港科技企業走入內地提供新機遇。太古集團在成都投建現時四川最大規模的高科技冷鏈物流倉庫,亦有「港產」畢業生在成都專研語音識別,可模擬人腦的神經元,將語音轉換成文字後,識別該語句在不同情緒下的真實含義。
太古集團投建冷鏈物流倉庫
太古集團在成都的冷鏈物流倉庫總投資5000萬美元(3.9億港元),佔地120畝(80,000平方米),其中一期佔地約77畝(51,333平方米),總庫容約5萬托盤(指可由叉車裝卸的貨物托盤),目前已引進家樂福、DQ等多家客戶。全面投運後,預計年營業收入可超過1.3億元人民幣。工作人員介紹,冷庫中工作的叉車都會裝有一個攝像頭,掃描存貨的編碼,一旦出錯則停止繼續裝卸,可避免貨品的錯誤存取,更可提高工作效率。
成都有光世紀科技有限公司CEO溫先生(圖)在東北出生,2007年入讀香港大學,取得博士學位,隨後在港大及投資公司的協助下赴川創業。其公司主要從事語音識別及識別後的自然語言處理,後者模擬人類大腦的神經元網絡,以大量數據為支撐,基於語境與數據信息作進一步分析比對,以理解語音中表達的實際情緒。
溫先生的合伙人李先生亦是港大碩士畢業生,他解釋稱,「例如瓜這個詞,在非四川方言中,可能只是一個名詞、一種水果,但在四川方言的不同語境中,有可能是罵人,也有可能是情侶之間在相互表達愛意」。有光世紀的相關技術正是力求識別語音在不同語境下表達的真實情緒以及含義。
李先生還指出,該公司與四川的政府機構、銀行及通訊公司均有合作,「我們希望能夠將在香港所學的帶回內地,回饋家鄉」。他們準備將四川作為向內地發展的第一站,最終向其他城市擴展。他認為,四川現有數間工科大學及大量互聯網科研團隊,可為港企提供人員和技術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