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政府辦eID較企業可靠
【明報專訊】創新及科技局早前於「智慧城市藍圖」提出,於2020年為市民提供「數碼個人身分」(eID),藉單一身分認證作政府及商業網上交易。荷蘭「網絡問責及網絡民主學社」主席Frits Bussemaker認為,eID就像我們擁有護照及身分證,有助於網上核實身分,而由政府設立則可保障個人資料免被濫用,「每個智慧城市都應該要考慮為市民設立eID」。
建設智慧城市需要eID
目前,網民可利用Google或facebook等私人帳戶連接不同服務,例如玩遊戲、叫外賣、搜尋旅遊產品等,而使用服務產生的數據,則可讓服務供應商分析用戶習慣,以作推銷。「用家不會知道這些公司實際上如何利用、甚至濫用你無形中提供的數據。」Bussemaker說,他個人不贊成由私人公司為網民提供數碼個人身分,認為企業會以各種商業理由不向公眾交代如何使用數據。他相信政府是一個中立、非牟利的角色,即使政府外判了建設工作,仍掌控數據資料,須直接向公眾負責,比起由私人企業運作eID,透明度相對較高。
不過,他亦承認要做一個好的eID不容易,「撇開應用層面,前期工作包括技術、保安,還有法律框架,都需要投入很多資源去做,確保市民的數據資料得到保護」。他認為任何地方若想建設智慧城市,eID都是重要一步。
政府﹕外判開發 假資料測試
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發言人表示,會採外判合約構建eID系統,設計及開發時不會採用真實個人資料作測試,因此外判商不會接觸任何用戶個人資料。
系統構建完成後,資科辦將會負責eID日常運作,包括個人資料的核心數據,將會儲存於政府數據中心設施內,亦會密切監察系統運作,定期作獨立第三方保安風險評估和審計,以及為網絡安全威脅作適當應變,確保系統及用家個人資料獲充分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