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除傻人標籤 黃仁龍:宣傳深度要像#me too
【明報專訊】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盼去除精神病標籤,但有政府部門未「以身作則」,例如警方案件分類中,「insane person found」就一直被前線譯作「傻人發現」,連帶向傳媒發放案件資料時亦用上「傻人發現」;另有立法會議員曾作出歧視精神病的言論。委員會主席黃仁龍認為,扭轉社會歧視需長遠推動,「如tide(形勢)一轉,會變成說這些話的人被歧視」。
指扭轉歧視需長遠推動
「I have a dream!」黃仁龍期望諮詢委員會可建構齊集政府及民間精神健康服務的平台,動員整個社會,令宣傳深化得像「#me too」浪潮。「未來我有另一個字眼,針對精神健康求助,你(在網上)打呢個字,就找到我們的平台。任何人一想到這方面,就按入去。」黃仁龍說。
預算案撥5000萬元作精神健康公眾教育,尚待衛生署策劃。黃認為宣傳需仔細、有針對性,不是白花5000萬元便算,「要想得通透,一推出時,我強調要有效果,要有用」。
「日後他們(衛生署)給我看(宣傳建議)時,我未必同意,不是講笑,假設他說要做以前的API(政府宣傳片),我完全不會收貨。」黃仁龍任律政司時,曾任青少年毒品問題專責小組主席,「當時宣傳『不可一‧不可再』,不是典型的API,是比較另類」。黃口中的禁毒宣傳是政府於2008年推出的兩年禁毒運動,商台叱咤903及天比高創作伙伴曾參與,由組合農夫唱主題曲。
然而,風氣改變難在一朝一夕,黃仁龍說:「講真,我做青少年禁毒,有人會叫軟性毒品、濫用藥物,我話不是,這是吸毒,但都改不到,好難改。」
「傻人發現」 前線警改不了口
現有不少精神病負面標籤深入民心,警方向傳媒發放案件資料時,亦有「傻人發現」的案件分類,據悉,警方多年前曾出通告指這個案件分類應為「發現精神有問題人士」,但前線警員改不了。警方上周回應本報稱,「發現精神有問題人士」已於2013年更新為「發現懷疑精神紊亂人士」。此外,立法會議員蔣麗芸批評拉布時,亦曾以精神病比喻:「精神病醫生聽精神病人講太多,聽到自己都黐線。」
風氣一轉 歧視人會千夫所指
黃仁龍認為這是社會氛圍問題,如大方向在扭轉,「你前線警員仍叫『傻人發現』,會千夫所指」。他相信改變上述情况需時,要長遠推動。
明報記者 曾映妹 冼韻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