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來到 祛濕要緊
期待已久的春天終於到來,雖然多倫多相對乾燥,但祛濕仍是不少朋友,尤其是女生在春季甚至全年的保健關鍵,今次我們找來專家們,以食療及穴位療法,雙管齊下齊祛濕。
撰文:黃廷希 @明報OL
中醫 教路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客座副教授林冠傑指春天濕氣容易入侵身體,他分享4個祛濕貼士,紓緩春濕引起的不適。
肚臍打圈揉搓
空腹時,用手圍繞肚臍打圈揉搓,有助提升消化功能、去水,以及提升腎氣及中氣。
林冠傑建議,力度宜適中,可先搓暖雙手,打圈揉搓約15秒,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均可,稍作休息,再打圈揉搓約15秒後休息,重複動作約3-5分鐘。
揉按三陰交穴
以拇指按三陰交穴【圖1】,按至出現微微痺感,然後數10下,稍作休息,再按10下後休息,重覆動作約1-2分鐘,可一日按3-5次,幫助提升肝、脾、腎功能,達至疏肝、健脾、安腎、安神作用。
暖包敷穴位
林冠傑笑言,「懶人」不想動手按穴的話,可出動冬天用剩的暖包!
在肚臍上方(下脘穴)及下方(氣海穴、關元穴)【圖2】、後腰(腎俞穴)【圖3】、三陰交穴的位置,隔衫貼暖包,有袪濕之效。
註:使用暖包時,避免貼在內衣裏而引致灼傷皮膚。
踩炒鹽米袋
將一斤粗鹽(約500-600克)加一斤米(約500-600克)同炒,炒熱後以布袋盛好,放在腳底踩踏10-15分鐘,有助加速血液循環,直接上通下達,溫陽去水。
另外林冠傑分享兩個老少咸宜的祛濕茶及湯水食譜,指早上空腹飲用效果更佳。
1. 扁豆花茶
材料:
扁豆花 1湯匙
滾水 250-300毫升
製法:
以扁豆花焗水20分鐘,隔渣飲用即成。
扁豆花茶性質溫和,老少咸宜,可一日一次,飲用一星期。
【小貼士】林冠傑建議,最好早上空腹飲用,或在下午茶時間飲用;飲完一杯後,毋須用原有的扁豆花加水「翻沖」飲用第二次。
2. 粉葛扁豆衣湯(四人分量)
粉葛 半斤
扁豆衣 20克
地骨皮 15克
生熟薏米 各15克
陳皮 1角
蜜棗 2粒
瘦肉 酌量(飲用素湯者可不加瘦肉)
水 8碗
製法:
1. 洗淨陳皮,浸約1小時後刮瓤。
2. 粉葛毋須去皮(粉葛皮有助去濕利尿),以牙刷擦拭表皮污垢及洗淨後備用。
3. 瘦肉汆水備用。
4. 洗淨扁豆衣、地骨皮、生熟薏米、蜜棗。
5. 水滾後放入所有材料,再水滾後調細火,8碗水煲至6碗水即成。
此湯老少咸宜,出現因春濕引起的「周身骨痛」、臉腫腳腫情況時,可一星期飲用一次,最好在早上空腹飲用。
註:各人體質不同,以上食譜僅供參考,如有疑問應先諮詢註冊中醫師。
物理治療師 教路
每逢潮濕天氣,不少人都會出現膝關節痠痛。要緩和膝關節痠痛有什麼妙法?註冊物理治療師Ray Chan介紹3個穴位,當膝關節疼痛時,可嘗試按摩,紓緩痛楚。
膝眼
取穴方法:
正坐屈膝垂足,於膝蓋和脛骨之間,內外的凹窩便是內、外膝眼穴。【圖4】
按摩方法:
以手指輕微按壓30-60秒,若痛楚持續,可重複2-3次。
足三里
取穴方法:
正坐屈膝垂足,外膝眼直下三寸,約四橫指距離。可將左手放在左外膝,食指位置在外膝眼,尾指下的位置即為足三里穴。【圖5】
按摩方法:
以手指輕微按壓30-60秒,若痛楚持續,可重複2-3次。
梁丘
取穴方法:
正坐屈膝垂足,膝蓋外上緣直上兩寸,約兩橫指距離。將左手掌放在右膝上,拇指會碰到外膝蓋骨的突出處,突出處上兩隻手指距離的位置即為梁丘穴。【圖6】
按摩方法:
以手指輕微按壓30-60秒,若痛楚持續,可重複2-3次。
註:以上方法只供參考,如有任何疑問,建議諮詢註冊中醫師或具相關資格的物理治療師的意見,如身體感到不適,應立即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