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10年股市跑贏樓市
長實集團主席李嘉誠榮休,可喜可賀。長實1972年上市,連同股息再投資,至今為股東創造5000倍回報,複合年回報率20.8%,是接近神一般的表現。同樣以投資生意致富的美國富商巴菲特,1964年透過借殼巴郡,至今為股東創造逾2.4萬倍價值,年複合回報率20.9%。兩人的表現,可說是一時瑜亮。
近年最常被港人奉為金科玉律的經驗教訓,應該是買樓可以發達,買股票發達的人不多,傾家盪產反而聽不少。買樓較容易發達,因為置業通常會用上財務槓桿,一般情G下,物業價格波幅細,銀行絕少call按揭客孖展,加上物業買賣困難,交易成本高,不利短線買賣,結果逼置業者長線投資,令置業者無端端發了達。
股票投資當然亦可以做孖展,但是股價上落大,用財務槓桿較置業容易出問題。再者,物業很大程度上,算是一種商品,雖然不同地點的升值潛力一樣會有差異,但是差異化沒有股票那麼大。
以地產股為例,1972年上市的地產五虎將新地(0016)、合和(0054)、長實、痗(0010)及大昌(0088)。上市時大家市值差不多,現時長和及長實總市值6400億元、新地3760億元,表現相當不錯,但合和、痗岸峇j昌,市值分別只有265億元、374億元及55億元,「兩大」與「三小虎」的平均市值,差距高達22倍。
隔行如隔山,同一行業的股份表現差異已那麼大,更何G是不同行業的股份。因此,股票投資所要求的專業知識,其實遠較物業投資高。
長實股價 跑贏同期樓價5條街
不過,話得說回頭,有眼光的投資者,股票長線投資表現的爆發力,可以比物業投資高很多倍。以李嘉誠創辦的長實集團為例,不計股息回報,45年來的總股票升值約1000倍 。若以1972年一個美孚新h一期一房當年的一手買入價31750元,目前市值約600萬元,未計多年來的租金回報及租金再投資表現,45年來升值約188倍 (年均複合回報率12.4%),跑輸長實超過五條街(1000倍對188倍)。
當然,置業者起碼要用上至少10倍槓桿,在扣除利息開支後,以首期投資額的總回報,才有望拍得住長實過去45年的表現。更何G,如果置業者用供樓的錢,以儲蓄形式買長實的股票,到供甩層樓的時候,應該會擁有更多的長實股票,總投資回報還是遠不如長線投資長實股票。
樓市表現較平均 股票差異大
股票最「蝦人玩」的地方,是選對長線投資對象,跟選錯投資對象的表現差異太大。投資者如果沒有揀股能力,在一般情G下,置業仍是累積財富較為穩健的做法。
不過,上述的總投資回報表現,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受到過去十年香港物業價格飛升,而同期股票卻持續表現低水所扭曲。目前,瓻預測市盈率約12.5倍,折合盈利回報率約8厘,與約2厘的租金回報率,差距是4倍。以今日的市價計算,並以10年為期,我傾向相信未來十年,投資於指數基金的總回報,應該會較投資香港物業的總回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