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劇場﹕非一般「多情」
【明報專訊】中國作家梁實秋曾稱讚余光中:「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余光中的散文在1960年代掀起散文革命,打破「溫柔敦厚」的小品文寫法,影響深遠。他於2017年12月14日辭世,享年89歲。他曾言:「大陸是母親,台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世上靈魂來去匆匆,作家劇場回到余光中的過去,探視他的母親、妻子、情人,和敵人。
■母親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鄉愁〉
1928年的重陽節,余光中於南京出生。後因抗日戰爭、國共內戰,余光中隨父母逃難,1950年移居台灣。其時台灣戒嚴,限制民眾出入境自由。1971年,余光中寫下〈鄉愁〉,表達對故鄉的思念。闊別大陸40年,他1992年曾應邀到訪,但故鄉已不復當年。鄉愁的主題一直在他的作品來回往復,他離世,留下解不了的鄉愁。
■妻子
此刻的我們,或許正是
那時癡妄相許的來生
你嘆了一口氣說
要找到那棵樹就好了
—〈三生石.找到那棵樹〉
余光中有兩個妻子,一是台灣,二是遠房表妹范我存。余光中還在中國大陸念大學時,已愛上高中因肺病停學的范我存。那時他常把作品寄給她,上款寫着她的小名:「親愛的咪咪」。後來他們因戰亂失散,又在台灣重遇。他們相知相守61年,甚少吵架。結婚35周年,余光中寫下〈三生石〉,其中一節描述妻子夢見二人靠在樹下,他只說了一句:「我會等你。」他想,或許這是他們的前世,更許諾:「讓我們來世仍舊做夫妻。」
■情人
而無論是哪根線頭
從西貢到長洲
總是越抽越緊
隱隱,都牽到心頭 —〈香港結〉
1974至1985年,余光中在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任教,寫下不少以香港為主題的作品。香港鄰近中國大陸,她曾經是余光中北望故鄉的瞭望台。離港之際,他寫道:「終於有一天,他(自己)發現連托腳十年的這座看臺也或許會失去,才驚覺腳下所踏的原是樂土。」自此之後,他的心頭除了中國結,又多了個香港結。
■論敵
請莫在上風的地方吸煙
因為有人在你的下面
—〈請莫在上風的地方吸煙〉
余光中辭世,除一片哀悼,亦再次擊起批評他的浪潮。1977年,余光中在中文大學任教期間,在《聯合報》發表〈狼來了〉一文,批評台灣某些鄉土文學與中國強調階級鬥爭的工農兵文學有暗合之處,被認為向小說家陳映真、王拓等人「扣帽子」。當時台灣戒嚴,白色恐怖瀰漫,風聲鶴唳。余光中的文章被視為「血滴子」,欲把人置於死地。後來陳映真、台灣文學家陳芳明指控他曾向國防部告密,檢舉陳映真傾共,但余光中否認。
從上風走到下風處,晚年的余光中被視為保守派,受新一代台灣知識分子排斥。他離世後,台灣作家龍應台說:「他或許曾經因時代成見而保守,可是數十年來在風吹草動、價值混亂中忠於自己的真實情感、執著於自己所信仰的美學,不隨浪潮的推湧而附從漂流,可以說,走得『光在心中』。」如今,他與論敵陳映真在兩年間相繼離世,標示的,是一個時代的終結,又是另一時代的起始。
文:譚舒雅
圖:資料圖片、網上圖片
[語文同樂 第28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