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點對點﹕高膽固醇人口 10年增百萬
【明報專訊】新聞撮要
衛生署最新的人口健康調查發現,半數15至84歲的市民超重或肥胖,推算患高膽固醇人口在10年間增100萬,預計未來10年30至74歲人士患心血管疾病風險達10.6%,當中低收入者風險更高。衛生署指情G令人擔心,呼籲市民改善生活習慣,否則會加重公營醫療系統負擔;有醫學界人士認為政府健康教育不足及落後,茯F府大力改善。
衛生署2014年12月至2016年8月調查12,022名15歲或以上市民的健康狀G,並為當中2347人做身體檢查,與2003/04年的調查比較及經運算後,高膽固醇人口比例由35.3%升至42.1%,推算現有約290萬名患者,比約10年前增加100萬人。
調查又顯示一半人超重或肥胖,即體重指標(BMI)超過或等於23,其中45至54歲男士及65至84歲女士的超重或肥胖情G最普遍,署方推算現有297萬人屬肥胖,相比約10年前增加72.3萬人。
衛生署長陳漢儀認為上述情G不理想,除受人口老化影響,出現心血管風險與不健康的生活習慣關係密切,強調飲食健康、多做運動、不吸煙和不飲酒,可預防約八成心臟病、中風和二型糖尿病及四成癌症個案,政府會加強基層醫療服務,為無慢性病徵病人提供篩查服務及健康體重管理。
低收入者患心血管病風險較高
另外,調查指出低收入者的超重或肥胖的比例較高,患心血管疾病風險也較高,住戶月入低於5000元的人當中,未來10年患心血管病達高風險的人口比例有36.4%,而住戶月入5萬元或以上的人中,只有10%屬高風險。
香港心臟專科學院長劉育港醫生表示,上述情G於世界多個地區均普遍,低收入人士的教育水平一般較低,人工少且工時長,較少時間做運動,並多吃較便宜的快餐,因此患心血管疾病風險較高。他稱,政府對改善有關問題責無旁貸,而公營醫療為保障市民健康的基石,政府應提供足夠醫療服務及人員處理問題。他強調,上述的慢性疾病均可預防,調查可見政府過去所作的健康教育效果不大,且發展較慢。
——綜合《明報》報道
■知識增益
行為風險因素調查結果(15歲或以上人口比例)(見表)
◆香港人口健康調查(見圖)
■模擬試題及答題指引
◆資料回應題
1. 根據以上資料,香港人面對什麼健康問題?
參考答案
◇慢性疾病患者多
超重或肥胖、高膽固醇血症、高血壓和糖尿病的患病率分別是50.0%、42.1%、21.2%、6%,可見以上的健康問題在香港相當普遍
◇慢性疾病患者明顯上升
以上的健康問題均比10年前嚴重,衛生署根據調查推算,超重及肥胖人口多出72.3萬,高膽固醇血症患者增加100萬
◇不良生活模式
香港城市節奏急速,市民生活習慣可能不健康,例如進食蔬果不足、膳食太鹹、飲酒、吸煙及缺乏體能活動,有超過九成人進食蔬果量未達世衛建議,不良的生活模式會增加患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風險
◆延伸回應題
2. 根據資料及就你所知,經濟因素如何影響市民的生理健康?
解題
?可以從不同階層市民的就業收入、經濟條件比較,推論經濟因素和生活習慣的關係,再進一步分析對生理健康的影響
?善用上述資料歸納和解說,特別是受訪者香港心臟專科學院長劉育港醫生的回應,再加上個人見解
?生理健康的定義是人體生理功能上的健康狀態
參考答案
◇飲食習慣:較有營養和健康的食物大多偏昂貴,低收入人士外出用餐時,會傾向多吃較便宜和快捷的快餐食物,這些食物大多含過量鹽分、脂肪等。他們可能為了省錢,難以購買及進食世衛建議的每日5份(400克)蔬果量,增加心血管和腸胃病的風險。不過低收入的市民或為了節省金錢,少購買香煙和貴價酒精飲品,可減少對心、肺、肝臟的損害
◇運動量:運動有助改善健康,但低收入人士可能需要長時間工作或從事兩份以上的工作,且工作性質偏向體力勞動,公餘時沒有足夠時間和精力做運動。為了控制開支,他們可以選擇的運動種類有限。較富裕人士或有更多餘暇做運動,並因有較多金錢收入,可選擇不同類型運動。故工作和收入會影響市民健康
◇醫療質素:經濟能力影響市民獲取醫療服務的質素。富裕階層有足夠金錢選用不同並更先進的醫療服務,預防、檢查和治療健康問題,但貧窮階層只能負擔公營醫療服務,公營服務輪候者多,資源有限,使貧窮階層獲得的醫療質素及服務遠比不上富裕階層,有時更需要長時間輪候才獲得專科醫療
◇教育:教育影響人們對健康的理解。高入息家庭通常教育程度較高,也有更多資源了解更多健康風險、成因和預防方法,並選擇較可靠的醫療健康服務,而收入較低的家庭可能因為教育程度不高,對健康資訊和服務了解有限,或影響其選擇醫療服務和健康產品的質素。另外,教育程度低也局限個人發展、就業機會和收入,影響個人可負擔的醫療開支
顧問教師:陳志華老師
[通通識 第48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