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小寧波 過最後中秋 上海糕點不敵重建 不想子女辛苦承繼
【明報專訊】每逢佳節倍思親,月餅是一家人團圓分享的甜點,也令人思念故鄉的味道。在港屹立逾半世紀的上海糕點老店「小寧波」,承傳家鄉糕點的味道,堅持以人手製作上海月餅、上海糉及金團(寧波小吃一種)等,惟傳統老店敵不過重建的命運,今個中秋過後將消失,只留工場做批發。老闆賀寅飛常說製餅過程辛苦,不打算將秘技傳授子女,自己卻堅守「老一輩的回憶」,「只要有人訂,都會繼續做」。
明報記者 李詠珊
紅磡舊樓面對發展與重建,其中黃埔街多幢舊樓逐步被收購及申請強拍,街上不是凋零的小店,便是人去樓空的商舖。踏進黃埔街11號大廈,走廊盡頭傳來陣陣花生和芝麻香,「上海食品公司小寧波」的白底紅字招牌倒在地上,笑容滿面的老闆賀寅飛前來打招呼,指着招牌說,「某年打風後被吹倒,就一直放在地上」。招牌不會再掛上,因「小寧波」店面將於10月底結業,只維持荃灣工場的運作作批發。
60年歷史 小寧波湯圓聞名
小寧波在港有近60年歷史,由賀寅飛父親創立,賀寅飛與兩弟弟為第二代老闆,最為人熟悉的出品,是超市有售的小寧波湯圓。小寧波工場原於黃大仙木屋區,其後因遷拆搬到紅磡黃埔街,開始營辦零售店。賀說收樓後不打算另覓零售店,「地舖太貴,買不起,或是忙個不停後,要把所賺的錢都用作交租,不如算了」。
現時除了湯圓以半機械製作,該店其他上海糕點如上海月餅、上海糉及紅白事專用的家鄉糕點均以人手製造,用料足,且沒防腐劑,賀寅飛說,「月餅酥皮由二弟搓,餡料由我炒,跟足父親的配方製作,一個工序都不能少,做漏一個步驟,外皮會黏口,餡料不會香」。上周訪問期間,店內電話響個不停,賀會着客人講清楚取貨時間,他就預好時間焗月餅,希望將最新鮮的食品送到客人手中,「如果客人爽約,有時只好把已焗好的月餅扔掉,不新鮮怎賣?」
傳統味道 知音愈來愈少
傳統的味道,知音愈來愈少,賀寅飛稱,「老一輩鄉里覺得吃過上海月餅才算過中秋,年輕人卻不會這樣想」,而且很多老客人「不是移民海外,就是移民上面(即已過世)」,他唏噓地說,全盛時中秋要做逾萬斤重的上海月餅,現時最多只製3000斤,「一斤約8個,銷量漸少」。
掛在店面的價目表仍有玫瑰豬油年糕及芝麻餅,但均已停製。賀寅飛說一到節日如中秋、端午及農曆新年,就忙個不停,「每天早上4時起牀,晚上8時收工,每天如是,很辛苦,現在年紀大,無法通宵做,每周要休息一天,不得不減產」,他亦不希望子女繼承父業,「不想他們這樣辛苦,所以都沒教他們造糕點」。
黃埔小寧波的店面盡是破磚裂瓦,賀寅飛說,以前一家在此工作、休息再工作,疲倦也令人回味。他憶述,某個農曆新年前趕製糕餅,突然有婦人與小孩前來拍門訂糕點,惟因訂單太多要拒絕,婦人再三哀求,更突然下跪,道出是白事所用,賀父扶起她,更着兒子立即製作。賀說他當時深明這些糕點的味道是「老一輩的回憶」,「是辛苦的,但只要有人訂,都會繼續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