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經濟待發展
須改革釋放潛力
印度與中國同是亞洲人口大國,亦是重要新興市場,讀者若能認識印度經濟及股市,作出橫向比較,對投資中資股也有裨益。回顧過去5年表現,MSCI印度指數的低位是2013年8月28日出現的679點,隨着當地進行大選,市場亦早已預期時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長的莫迪將勝選,該指數在9個月內勁升36.1%,於莫迪2014年5月26日上任總理當日收報924點。
在過去近40個月,投資界普遍看好莫迪領導的經濟改革而唱好印度股市,不過,期內MSCI印度指數僅再升29.8%,月中收報1200點,並不算特別理想。
以過去5年計,MSCI印度指數上升66.8%,雖然跑贏MSCI中國指數期內51.3%的升幅,但差距不算很大(下圖)。
根據世界銀行數據,去年印度GDP為2.26萬億美元,僅是中國GDP的11.2萬億美元約兩成。
印度長債投資價值
視乎通脹預期
賽思是印度人,對於當地經濟發展所面對的難題,以及改革方向,均有精闢分析。他指出,印度是典型發展中國家,故當地通脹的最主要組成部分是食品、石油及其他資源價格。由於入口通脹及本土原因,印度通脹在2012至2013年曾高達雙位數;惟莫迪於2014年上台後,加快基建投資,廣泛應用科技,貨運物流成本下跌,故當地通脹過去3年持續回落,目前處於3%附近。
以9月中收市價計,印度10年期國債孳息率高達6.5厘,賽思認為,只要當局能夠穩定市場對長期通脹的預期,而盧比匯價亦能靠穩,有關債券對本土以至海外投資者均有投資價值。
銀行壞帳問題有待改善
展望未來,賽思認為印度政府若做好4件事,便可望促進國家經濟健康發展,當中包括:(1)繼續加大基建投資,致力降低物流成本;(2)以合約精神行事,提升行政效率,從而吸引本土及海外投資;(3)按貸款總量計,現時印度銀行七成由政府控股,三成屬私人持有,不過後者壞帳問題嚴重,所以銀行整體不良貸款比率高達10%,其資產負債表有待修復,故難以為經濟發展提供充足信貸,此問題有待改善;(4)目前海外投資者須取得額度,才可投資印度政府及企業債券,因此外資佔印度債市的比例低於5%,中國政府今年7月開始在香港推出「債券通」,便利外資投資大陸債市,為經濟發展引入資金,此舉印度政府可以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