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遊學團耗費家長半年收入 貨不對辦變購物團
近日,內地網上流傳一篇吐苦水文章,題為《月薪三萬,還是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內容為一名媽媽抱怨,自己在企業當經理,月入30000元(人民幣.下同)出頭,老公負責大宗家庭開支,但最近連買新衣服都卻步不前,全因就讀小五的女兒放暑假,課外活動加上美國遊學,就要花費35000元。
該名媽媽算了一筆賬,請保姆佔去5000元,鋼琴、游泳、英語、奧數和作文五項課程則佔10000元,最大筆開支其實落在出國遊學一項,10天美國之行就得花掉2萬元。
昨日《人民日報》發表專題報道,訪問多名家長,剖析他們為何安排子女出國遊學,旅程又是否物有所值。
李先生是北京一家科技公司職員,兒子就讀小五,班上九成同學都已遊歷過不少國家,他便解釋為何要送兒子遊學:「假期一結束,孩子們就會在一起討論誰去的國家好玩,沒去遊學的同學無形之中被隔離在外,不但在同學面前沒有談資,還有可能被同學瞧不起。」李先生坦言對此一無所知,隨便問問朋友意見,瀏覽遊學機構廣告,看著每個差不多,就為兒子報名參加美國暑期名校遊。
陳先在深圳某公營事業單位工作,去年其女參加英國遊學團,該團廣告宣稱「80%國際學生同行」,結果卻是貨不對辦。行程不見國際學生蹤影,未有如廣告所稱入住國際學校,反而是在當地華人所開辦學校上課,請幾個外國人來陪團員聊天,陳先生便批評:「在學校走一走,草坪上坐一坐,就叫走進名校了?吃飯多半在中餐館,住宿在華人開設的旅館內,就叫全面接觸英國文化了?」
韓先生是山東濟南公務員,去年曾花費6萬元,幾乎是他半年收入,只為安排女兒參加遊學團,豈料原來主辦單位掛羊頭賣狗肉:「出去後就發現不對勁。不少學習、交流環節都因為這個那個原因取消,反倒增加了一堆購物環節,就在各個大小商店之間遊蕩。『學』沒遊成,光去購物了。」他慨歎有朋友多次帶隊遊學,透露每人報價5萬元的遊美團,旅行團可從中獲利逾萬元。
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稱,目前政府並無認證機制,評定遊學機構資格,也無部門監管遊學團行程及師資是否貨真價實,衍生貨不對辦和收費過高之類弊端。北京微創博志教育科技公司總裁王虎紋則指出,家長有責任在簽訂合約前,確認遊學團細節,假如承辦旅行社不具相關資格,理應要求遊學機構更換旅行社,並舉報違規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