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顫動致中風增3倍 高血壓冠心病長者倡定期心電圖檢查
【明報專訊】中文大學研究發現,本港心房顫動(房顫)致缺血性中風的患者在15年間增近3倍,建議有高血壓或冠心病長者定期做心電圖檢查,及早診斷並服用新型抗凝血藥物,減中風風險。
明報記者
房顫屬心律不正,即心跳不規律,影響心臟血液循環,並形成血塊,當血塊流至腦血管或造成阻塞,令腦細胞缺血,可致缺血性中風。房顫病人中風風險較一般人高5倍,死亡率為24%,較其他中風者死亡率高9個百分點。
新抗凝血藥可減七成風險
研究團隊於1999至2014年,每5年檢示因缺血性中風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並於威爾斯醫院接受治療的病人(共3894人)資料,發現因房顫中風的患者增加2.8倍,當中65至72歲患者增幅最顯著,80歲以上患者佔總數逾半。
負責研究的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臨H專業顧問蘇藹欣表示,七成因房顫中風病人,病發前無接受抗凝血藥治療,估計與傳統抗凝血藥華法林可致出血有關。蘇又指出,新型抗凝血藥「非維生素K拮抗劑抗凝血藥」(NOAC)出血風險比服用華法林低約一半,服後能減七成中風風險,患缺血性中風的風險為2.5%,副作用則包括出血和腸胃不適等。
蘇續說,新藥只向心瓣健全者測試,故患二尖瓣狹窄、植入金屬心瓣,或中度至嚴重腎衰竭或肝衰竭者,不適合用新藥。現年63歲、患高血壓和冠心病的駱先生上月中風入院,確診房顫,左腦有血塊要做手術,現服NOAC防再中風。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學副教授梁慧康形容駱先生「幸運」,能在短時間內成功搶救。
料7萬房顫患者 逾三成無病徵
蘇表示,估計香港有7萬名房顫患者,三分之一無病徵,建議有高血壓或患冠心病的65歲或以上長者,定期做心電圖檢查,及早診斷房顫並服用新型抗凝血藥預防中風。新型抗凝血藥平均每日需30元,而華法林則少於1元,病人在公院用新藥要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