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學中華:扯鈴 文化遺產級玩具

[2017.02.22] 發表
許詠詩(Nana,左)與陳喆欣(吉吉,右)分別於保祿六世書院與裘錦秋中學(葵浦)就讀中六。文憑試在即,玩雜耍、扯鈴是她們紓解學業壓力的方法。
(圖一)
抬頭望月——先將扯鈴架到棍子上,再把扯鈴連棍抬高。
雙鈴掛手——同時運兩個扯鈴,扯鈴繩掛在手上,兜住扯鈴。
冰淇淋——令扯鈴於棍上直立旋轉。
單手旋風——先用扯鈴繩圍繞扯鈴軸心,然後只提着一根扯鈴棍,令扯鈴繞圈打轉。

【明報專訊】扯鈴又稱「空竹」,古稱「空鐘」、「空箏」、「風葫蘆」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玩具,2006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現今玩扯鈴的人「買少見少」,但香港遊樂場協會PA雜藝團依然閉門苦練扯鈴招式,只求挑戰自己,把快樂帶給他人。

扯鈴於何時出現,已不可考。有指扯鈴歷史可追溯至三國時代,「七步成詩」的曹植寫過《空竹賦》,但此賦是否真的出自其手筆尚無定論。然而確定的是,明代《帝京景物略》記有當時4種童玩,其中包括「放空鐘」,可見扯鈴在明代十分流行。時至今日,扯鈴不像古時般普及,但它依然是雜耍表演的重要一環!PA雜藝團兩名導師陳英俊(英俊,圖一左)和鍾健輝(Kings,圖一右)學習扯鈴約10年,英俊說傳統扯鈴以木或竹製,旁邊有洞,扯鈴轉動時空氣進入、流動,產生聲響,故名「空鐘」;後來扯鈴傳入其他國家,外國人「以其他物料改良、改進扯鈴,如塑膠,甚至在中間加入軸心,就好像以前香港流行玩的搖搖,因此被外國人稱為『中國搖搖』(Chinese yo-yo)」。除了製造物料不同外,現今的扯鈴款式多變,不一定發出聲響。

招式多變?極具挑戰

別看吉吉與Nana示範起來得心應手,她們均失敗過無數次才練成這些招式。吉吉喜歡扯鈴招式多變,富有挑戰,與好勝的她相合。然而扯鈴招式難以掌握,訓練時她亦曾氣餒,但因「見別人做到,相信自己亦會做到」,成為她堅持的動力。而Nana玩扯鈴「不是因為之後想從事有關行業,而是想以此帶給別人快樂」。扯鈴表演常常需要團隊合作,但Nana是左撇子,因此要更用心與隊友排練。「多謝這班好隊友包容我!」就是她玩扯鈴以來最大的得着。

文、圖:譚舒雅

更多教育
古文趣談:舞
【明報專訊】《星聲夢裡人》(La La Land)於第74屆金球獎奪7個獎項,包括「音樂及喜劇類」最佳影片、賴恩哥斯寧(Ryan Gosli... 詳情
【明報專訊】1 .玩弄 .張湯(漢武帝時期著名酷吏)為人狡詐,玩弄智謀以駕馭他人。 2 .揮動、舞劍 .子路(... 詳情
文化直擊:音樂劇歌詞 「粵」難愈要填
【明報專訊】陳奕迅不時被人取笑在台上「發台瘟」唱到忘詞,於是早年黃偉文給他填了《忘記歌詞》:「MI MI SO/RE RE MI RE DO... 詳情
古文卜卜趣:再尋不着的仙境
【明報專訊】〈桃花源記〉原文⑤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詳情
文化情報:西九草地感受青涌生活
【明報專訊】在你眼中,葵青區可能代表貨櫃碼頭、廠廈、青馬大橋,但由西九文化區及葵青區議會主辦、創不同協作策劃的「青涌生活節@西九」卻要擴闊你...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7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9663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