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學中華:扯鈴 文化遺產級玩具
【明報專訊】扯鈴又稱「空竹」,古稱「空鐘」、「空箏」、「風葫蘆」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玩具,2006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現今玩扯鈴的人「買少見少」,但香港遊樂場協會PA雜藝團依然閉門苦練扯鈴招式,只求挑戰自己,把快樂帶給他人。
扯鈴於何時出現,已不可考。有指扯鈴歷史可追溯至三國時代,「七步成詩」的曹植寫過《空竹賦》,但此賦是否真的出自其手筆尚無定論。然而確定的是,明代《帝京景物略》記有當時4種童玩,其中包括「放空鐘」,可見扯鈴在明代十分流行。時至今日,扯鈴不像古時般普及,但它依然是雜耍表演的重要一環!PA雜藝團兩名導師陳英俊(英俊,圖一左)和鍾健輝(Kings,圖一右)學習扯鈴約10年,英俊說傳統扯鈴以木或竹製,旁邊有洞,扯鈴轉動時空氣進入、流動,產生聲響,故名「空鐘」;後來扯鈴傳入其他國家,外國人「以其他物料改良、改進扯鈴,如塑膠,甚至在中間加入軸心,就好像以前香港流行玩的搖搖,因此被外國人稱為『中國搖搖』(Chinese yo-yo)」。除了製造物料不同外,現今的扯鈴款式多變,不一定發出聲響。
招式多變?極具挑戰
別看吉吉與Nana示範起來得心應手,她們均失敗過無數次才練成這些招式。吉吉喜歡扯鈴招式多變,富有挑戰,與好勝的她相合。然而扯鈴招式難以掌握,訓練時她亦曾氣餒,但因「見別人做到,相信自己亦會做到」,成為她堅持的動力。而Nana玩扯鈴「不是因為之後想從事有關行業,而是想以此帶給別人快樂」。扯鈴表演常常需要團隊合作,但Nana是左撇子,因此要更用心與隊友排練。「多謝這班好隊友包容我!」就是她玩扯鈴以來最大的得着。
文、圖:譚舒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