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品德:士為知己者死
【明報專訊】「義」原指公正合宜的行為,也可解作願意無條件幫助朋友的「義氣」。
《史記》、《戰國策》等記載,俠客豫讓得晉卿智伯重用,在其門下做事。智伯曾向晉大夫趙襄子等人強徵土地遭拒,後來趙襄子等人將智伯打敗,瓜分其土地,而智伯頭骨更被製成飲器。豫讓見智伯被害死,說:「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壯士願意為賞識自己的人而死,就像女子願意為喜歡的人而妝扮一樣!豫讓冒生命危險向趙襄子行刺報仇。他改名換姓、以漆塗身使肌膚腫爛、吞炭使聲音嘶啞,令趙襄子認不得他,可是最終豫讓還是行刺失敗。
趙襄子認為豫讓一直沒有忘記智伯對他的知遇之恩,甘願為其犧牲的行為,是重義的表現,因此趙襄子特意讓豫讓在自刎前刺了幾下自己的衣服,了結他為智伯復仇的心願。後來人們對豫讓冠以「義士」之名,一句「士為知己者死」,更成千古經典。
■想一想
你認同豫讓的行為是「義」的表現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