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中央治港宜棄內地思維
北京辦論壇 探討「港獨」成因
【明報專訊】本港立法會議員宣誓風波仍未落幕之際,內地8名知名學者在北京大學召開研討會,探討「港獨」成因及一國兩制等涉港問題。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大學港澳研究中心主任饒戈平認為,就解決香港問題而言,「一國兩制」對國家和香港的利益是最大化的,亦有學者建議中央不宜用管理內地的思維來處理香港問題。
這個題為「憲法忠誠與國家建構——從香港立法會宣誓事件切入 」的「第三十四期北大博雅公法論壇」,由全國港澳研究會、北京大學憲法與行政法研究中心、北京大學港澳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研討會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趙汀陽開講,其他專家再參與研討(見表)。
中評社報道,國務院港澳辦政研司副司長、全國港澳研究會副秘書長張國義介紹「宣誓事件」的背景後,提出三點問題:第一,除已取消資格的2名議員與正待司法覆核的4名議員外,如何處理其他在宣誓上存在問題的議員?第二,立會內的「港獨」分子可通過釋法追究責任,立會外的「港獨」言行如何根治?第三,回歸已近20年,為何人心漸行漸遠?
趙汀陽認為,「憲法」本質上是一種規則,而所謂「合法性」實際上是對強者有利的博弈均衡,理想化的憲法在現實中並不存在,但可作為一把尺子,衡量現實與理想的距離,所以憲法是處於不斷完善中的,而一部好的憲法就是讓人權衡自己的利弊後,仍寧願留在這個遊戲中。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馬戎分析「港獨」成因時指出,1949年後大量內地人因逃避土改、反右和文革湧入香港,他們難以正面接受大陸政權;內地沒有對香港社會做有系統的研究,不了解香港社會的結構、問題、現狀和矛盾;回歸後亦沒有及時修訂香港教科書,延續殖民地的歷史教育以及外部勢力干預。
清華大學政治學系教授任劍濤則認為,這些「港獨」議員既然要參加香港特區的政治遊戲,就要遵守遊戲規則,否則應安於從事社會運動,如果先承諾參與遊戲,然後推翻之前的承諾,此舉在政治學上是對立的。
任劍濤又指出,中央的釋法舉措,是多年來內地「因亂治國」而非「因序治國」的治港方針的投射。
當香港沒「亂」的時候,中央就仰賴香港議會、政府與社會之間的博弈,「亂」的時候又總是把最後才應該使用的手段拿出來,結果形成一種政治高壓,博弈空間迅速收窄。
他建議內地不宜用管理內地的思維來處理香港問題,對其餘宣誓有問題的議員究竟要「乘勝追擊」還是「區別對待」仍需要考慮。
在進行總結發言時,饒戈平認為,香港回歸後,中央政府對「一國兩制」的長期性、複雜性和艱巨性是預計不足。回歸後香港部分人多講「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而少講「一國兩制」,對中央與香港的關係,以及中央政府對香港的管治權的理解存在嚴重誤解。他強調「當前要堅定不移地堅持『一國兩制』,全面、準確實施,確保不走樣、不變形,並在實踐中發展『一國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