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教師義教難民童英語 讚主動學習 比富裕童更「正常」
【明報專訊】「A for Apple, B for Boy, C for Cat...」元朗錦上路一村屋內,十多名難民兒童擠在狹小房間內,唱字母歌、為卡通人物填顏色。帶領他們唱歌的,是年半前自薦義教難民兒童的英籍英語教師Andrew Gibson。他堅持不收分毫,認為義教是給予無助的難民兒童一個機會,相比部分無心向學的富裕家庭小孩,他們更為「正常」,會主動學習,他期望有更多人願意伸出援手。
明報記者 葉真真
Andrew自1993年起到亞洲多國教授英語,8年前輾轉來港定居,開設英語教育中心。約年半前,有學生告訴他,有人正尋找外籍英語教師教授難民兒童,他遂自告奮勇,於去年下半年開始提供英語遊戲小組教學。
「每個學童都值得有學習機會」
「我可以視而不見,但為何我要這樣做?每個學童都值得有一個學習機會。」他表示,香港是一個富裕的城市,卻有許多難民生活貧窮;他曾見過有家長於等待的8年間,無法工作而令生活陷入困境,仍要苦苦等候,而學童更因缺乏資源,連校服、文具等基本物資也無法滿足。
學英文助融入港教育制度
資源雖匱乏,Andrew笑言難民兒童反而比富裕學童更「正常(Normal)」,例如在其教育中心,有家境較好的小孩不願嘗試,亦對學習不感興趣,更有學童沉溺電子科技,上堂只顧分神用手機,沒有學習英語,因此他要求學生要把手機放在一旁,務求令他們專心。反觀難民兒童的學習環境雖簡陋、地點偏遠,但看到他們由最初的陌生怕醜,到後期熱情及主動學習,認為一切也是值得。
Andrew利用平日教授一般學生的教材,如填色工作紙、字母歌等,協助難民兒童接觸英語;他指出,哪怕學童只認識一點英語,將來入讀主流學校時,已可以更快融入香港的教育制度,亦能學習社交。
拒收報酬 上堂分享食物
找尋外籍教師的教育大學亞洲政策及研究助理教授伍鳳嫦(Isabella)於2014年底,與數名滯港多年的難民成立香港尋求庇護者及難民協會,為聲請者提供協助,現時約60名兒童接受協會的幫助,包括兒童遊戲小組、派尿片等。Isabella憶述,當時曾表明要付學費予Andrew,但被他婉拒,更在不收分毫之下,每星期到元朗教學生,又會帶食物、面具等與學童分享,她期望有更多像Andrew般有心的人願意協助難民及他們的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