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點對點:青海建水電站爭議
【明報專訊】(見圖)
■模擬試題及答題指引
◆資料回應題
1. 參考資料,指出和解釋水力發電的爭議。
◇ 水電效益:屬潔淨的可再生能源,基本上不會造成空氣污染、亦不會釋出溫室氣體,能紓緩氣候變化;發電成本低,電費相對較便宜→是目前主要的替代能源
◇ 水電爭議:興建水電站和水壩會帶來不少隱憂,以致出現水電的「成本」可能高於「效益」的討論,例如:
• 生態成本:水壩會淹沒土地山林,破壞生態。例如資料中提及青海羊曲水電站2018年建成,將淹沒目前全球最大的古檉柳林,而專家質疑移植方案不可行
• 環境成本:水壩淹沒週遭地區,改變原有河流環境,而儲水/水庫改變局部地殼的受力狀態,或誘發地震
• 社會成本:原蓄水區的居民須搬遷,涉及安置費用;收地或引起抗爭(民眾與政府之間的衝突);居民到陌生的新環境生活,需時間適應;
• 公平用水爭議:河流乃大自然資產,部分河流橫跨多國,上游國家建壩(一國私利),控制水資源,或影響下游國家的水供應(食水、灌溉用水、工業用水等),衍生不公平問題。例如雅魯藏布江的藏木水電站,便可能影響下游印度和孟加拉的水資源
◆延伸回應題
2. 「市民實踐低碳生活,是減少碳排放最有效的方法。」你同意嗎?解釋你的答案。
◇解題:•立場題,須設清晰立場,從不同角度正、反論述及駁論
• 「最有效」顯示為比較題,即要比較「市民實踐低碳生活」與其他「減少碳排放」方法(例如政府改變)
• 宜簡單定義「低碳生活」:從生活不同方面(衣、食、住、行)降低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從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紓緩全球暖化
◇「同意」的論點可參考:
• 研究指出人類活動是全球暖化的元兇,紓緩全球暖化是全球人類的共同責任。社會進步,人類的生活素質不斷提升,耗用愈來愈多資源和能源,如夏天開冷氣、冬天開暖爐等。人人實踐低碳生活,可減少對資源和能源的需求,積少成多,有助減少碳排放
• 有人認為個人力量微不足道,並非減少碳排放的最有效方法,但社會由個人組成,倘若大部分市民都堅持低碳生活、堅守環保立場,能為政府和企業帶來壓力,促使從政策層面、城市規劃層面減少使用能源
◇「不同意」的論點可參考:
• 就減排和節能,個人的力量遠不及商界和政府,個人的責任較商界及政府低,例如街上的霓虹光管及招牌燈箱所用的電力和所帶來的碳排放遠高於家用電器,企業應承擔環保責任,包括制訂節能政策、利用節能建築設計,能更大範圍地減少使用能源
• 目前大部分國家或地區,包括內地和香港均仍以高污染的煤炭為主要發電燃料,而發電又是主要的碳排放來源,若政府從政策上改變發電燃料組合,如增加可再生能源、核電或天然氣發電比例,可從源頭降低碳排放。政府也可通過立法,強制節約能源,例如要求商戶深夜時關閉大型招牌燈飾,效果遠較個人自願性質好
顧問教師:鄧婉君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