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滅絕九年 白鱀豚疑現長江
一支由民間愛好者組成的考察隊日前表示,他們在長江安徽蕪湖黑沙洲附近的水域,疑似看到了已功能性滅絕9年的「水中大熊貓」白鱀豚。所謂功能性滅絕是指該物種因其生存環境被破壞,數量非常稀少,以致在自然狀態下基本喪失了維持繁殖的能力,甚至會失去維持生存的能力。
報道稱,當日上午9點22分,考察隊租用的兩艘漁船從銅陵荻港鎮出發順流而下,當進入到黑沙洲洲頭輔航道一千米時,開在前面、靠東岸行駛的2號船上的考察隊員首先發現左前方兩三百米處有一頭長着尖嘴、全身灰白色的動物躍出水面。第一個看到的考察隊員劉思洋認定其為白鱀豚。
接着,人們又看到這頭疑似的白鱀豚在漁船左側又第二次、第三次出水,每次出水間隔距離有二三百米,並最終從二號船的左前方向上游逆流而上消失在長江中。
數量稀少 為中國特有
科考隊立刻將這一情況上報給了中科院武漢水生所,水生所聞訊後決定派出專業人員加入到這次民間考察中來。下一步科研人員將對聲吶探測儀捕捉到的數據進行分析。
《昆明日報》此前報道稱,白暨豚在長江大約生活了2,500萬年,是中國特有的淡水豚類,也是世界上淡水豚類中數量最少的一種,由於數量稀少且為中國特有,被人們稱為「水中大熊貓」,是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中國江西網日前消息稱,2002年世界上唯一一頭人工飼養的白鱀豚淇淇去世。2006年,淡水考察無果後,白鱀豚被正式宣佈進入功能性滅絕。
(中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