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研究:颱風後 食水致癌物增2倍
【明報專訊】颱風不只造成原水濁度飈升,台灣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成功大學環境工程系聯手,首度證實短期暴雨將影響集水區水質,水中的致癌物總三鹵甲烷(TTHM)、溶解性有機碳(DOC)飈升四成到兩倍,且推翻以往把自來水煮沸五分鐘就安全的觀念,提醒民眾風災後的用水需更小心謹慎。
研究由台大環工所博士後研究員、伊朗籍的傅立達、台大環工所特聘教授駱尚廉、成大環工系特聘教授林財富等人共同發表,是全球首篇寫颱風影響供水水質的論文,已登上國際期刊《Nature-Scientific Reports》。
駱尚廉表示,去年蘇迪勒颱風造成大台北地區原水濁度飈升到三萬九千三百度,但除濁度外,風災帶來強降雨會把農藥、肥料等不明有機化合物沖入集水區,水質中因此有溶解性有機物(DOM)濃度變化,自來水廠加氯消毒,也會產生致癌消毒副產物(DBP)前驅物質。
透過傅立達的研究,採集分析蘇迪勒颱風來臨前及颱風過後兩天的直潭水廠供水管、公共飲用水體發現,水中的總三鹵甲烷、溶解性有機碳、紫外光吸收度等皆往上飈升,風災前後的差異達四成到兩倍之多。
論文指出,TTHM是飲用水加氯消毒後產生的副產物,在美國、德國乃至荷蘭都設置了40、50微克╱每公升的標準,這次採樣水體中的TTHM指數,從風災前的32.8微克,風災後飆到64.9微克,台環保署則是訂80微克,單看數值並未超標。
但駱尚廉指出,把受蘇迪勒風災影響的水體拿來煮沸五分鐘後,其TTHM的去除率只有七成,不如過去的百分之百揮發,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台灣更需要在颱風期間能有效去除水中有害物質的新方法。
台北自來水處回應,駱教授提及的有害物質,在颱風前都低於水質標準的十分之一,就算颱風過後上升兩倍,對水質影響應該不會太大,希望民眾不要過於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