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圓形畫面拍《我不是潘金蓮》 馮小剛:「我就是想冒犯觀眾」
【明報專訊】今年TIFF華語電影導演馮小剛除了帶《我不是潘金蓮》來多倫多全球首映之外,昨日作為Master Class對話環節的嘉賓,在Glen Gould Studio和媒體分享了自己的創作感受和對中國電影市場的洞見。
《我不是潘金蓮》大部分鏡頭採用了圓形畫面。這個選擇從電影開拍起就一直被熱議。馮小剛講,最初他提出這個想法的時候,其他人都不同意。他們認為,用這種觀眾完全不習慣的方式來拍攝,簡直是「對觀眾的冒犯」!
哪知道,聽到這句話後,馮小剛反而感到很興奮。「我就是很想冒犯觀眾!我服務了觀眾這麼多年,現在就是要冒犯一下他們了!」
通過這種「冒犯」,馮小剛想要「把不可能變成可能」。「圓形畫面的電影一直被認為是不可能,而把不可能變成可能,顯然比把可能變成可能顯然更有意義。」
不過電影中並不是全部圓形畫面。在李雪蓮家鄉的場景是圓形,但是在北京的場景卻全部採用了方形畫面。之所以會做出這個選擇,也是因為「圓」和「方」在中國語境中的特殊意義。
方圓展現社會轉變
馮小剛解釋說:「李雪蓮的故事是非常中國的故事。從圓形畫幅中,可以看到中國古代文人畫的風格,很有中國味道。
「但要不要整個都是圓的呢?後來我想應該有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家鄉,一部分是北京。北京是大城市,是權力集中的地方,要和鄉下有一個較大的視覺反差。城市和權力是一種很硬的線條,所以用圓形就不合適了,方形更好。
「而且,中國也會用方圓來形容規矩規則。所以我覺得用方圓的轉換來表現這個故事特別好,也能和劇情相關聯。中國幾千年以來是人情社會而不是法治社會,人情社會就是把所有事情都做得很圓滑,不像法律是很強的約束性和規則,有硬的線條。
「中國政府近幾年提出要建設法治社會。李雪蓮這個故事就是中國社會從非法治社會向法治社會過渡期出現的故事。所以我覺得用方圓來表現人情社會和法制社會也有他的含義在裏面。」
拍《我不是潘金蓮》所追求的這種獨特個性,也是馮小剛近年來最看重的東西。究其原因,馮小剛解釋說是因為最初拍電影時犯的錯誤,讓自己走上了一條和別人相反的道路。
「電影人的第一個作品,其實有很多瑕疵都沒有關係,但有兩點非常重要,其一就是角度需要是自己的角度,其二就是表現手法該是自己的表現手法,不是別人的、大家的。」
「但我拍第一部電影的時候,為了顯示自己比較成熟,正好就是模仿別人拍的,希望別人認可。現在我快到60歲了,我意識到現在應該拍出自己的認識,術語我自己的獨立的電影。」
「所以我這過程,和別的導演正好相反。其他導演多是充滿自己個性的片子開始,然後慢慢被磨掉個性;而我是從沒有個性變得很有個性。」
對於自己的拍攝題材,馮小剛認為最重要的,就是展現中國當代社會現實的故事。「我的劇本的想法就是從生活裡來的。我們每天討論的都是劇本有沒有和生活血肉相連。劇本最怕陷入無中生有的瞎編,它應該來自於我們自己的生活經驗。只有好萊塢可以編一些不會發生的事情,但我覺得中國的編劇不應該走這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