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韓「掃」護膚品 女子致敏面腫
【明報專訊】一名女士年半前在韓國購買7至8款護膚用品,連續使用4周後,面部皮膚紅腫及滲水,導致失眠及無法上班,求醫後確診接觸性皮膚炎。有皮膚科醫生說,病人或對個別成分敏感,提醒市民使用新護膚品前,應先在頸、手臂、手背試用5天。
養和醫健皮膚科中心及性病科專科醫生陳俊彥說,約5%求診個案涉護膚品及化妝品問題。上述女子求診時面部皮膚紅腫及皮滲水,並稱平日只對皮膚作簡單及基本護理。他稱,最初向病人處方類固醇藥膏,一周後情况改善,惟仍然不穩,查證下發現她從韓國購買了7至8款護膚品,包括洗面膏、爽膚水、護膚膏、精華素及粉底等,使用了4周後出現上述病徵,隨即叫她暫停使用,並處方較溫和護膚膏等,約兩周後痊癒。
醫生倡先手背試5日
陳俊彥說,該病人或對個別成分敏感,建議市民使用護膚品「愈簡單愈好」,因涉及的款式愈多,添加劑愈多,增加致敏風險,坊間的美白產品亦未必有科學實證。他建議使用新護膚品前,應在頸或手背試用5日,每日早晚分別使用30分鐘,如無敏感才在臉上使用。
另外,陳俊彥說購買防曬用品時需使用SPF達30及「pa」達「++」的產品。他解釋,SPF是用以對抗UVB,以SPF50為例,即代表UVB需50倍時間才會令使用者曬傷,以一般人在烈日下曬2至3分鐘會曬傷計,即約100分鐘後才會曬傷,提醒市民需要補塗防曬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