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戰止戰立場惹爭議
二戰屠猶歷史令維瑟爾相信,人類不能坐視他人的災難,「我們必須有立場,保持中立只會有利打壓者,絕對幫不到受害人」。他曾多次勸說美國總統派兵介入人道危機,其中最受爭議的是多次表達對小布殊政府發動伊拉克戰爭的支持,堅稱當時伊拉克獨裁者薩達姆必須被解除武裝。小布殊後來在個人回憶錄聲稱,維瑟爾對其出兵伊拉克的決定有影響。維瑟爾後來被問到有關報道時,回應說:「總統先生,你有出手對抗邪惡的道德責任。」
支持美國攻伊介入南斯拉夫
維瑟爾1990年代也曾促美國介入前南斯拉夫內戰。他1993年在美國納粹大屠殺紀念館的揭幕儀式上,當面向時任總統克林頓說:「我去年秋天身處前南斯拉夫,看到的景像令我無法入眠。我是以猶太人的身分說這話。我們必須做些什麼阻止那個國家流血。」
據報克林頓向記者稱會回應維瑟爾的詰問,不久華府開始介入前南斯拉夫內戰,包括在1995年和1999年兩度空襲巴爾幹半島,前者是打擊波斯尼亞的塞族武裝,後者是阻止科索沃的種族清洗。維瑟爾後來也追問克林頓1994年時為何未有出手制止盧旺達種族滅絕危機。
被質疑偏幫以色列欺壓巴人
不過也有評論質疑維瑟爾每逢在與以色列有關的事件上就會陷入盲點。2010年,以色列在耶路撒冷擴建殖民區引起爭議,維瑟爾在幾份美國報章落廣告刊登評論文章,宣稱「對我這個猶太人而言,耶路撒冷是高於政治的」,促各方勿將耶路撒冷問題「政治化」;又聲言「與個別傳媒報道相反,猶太教徒、基督徒和穆斯林獲許在城內任何地方建造家園」。
逾百名居於耶路撒冷的學者和政治抗爭者隨即聯署反駁,指當代耶路撒冷本身就是政治決定的產物,而且有大片巴勒斯坦人村莊和土地被強行併入耶路撒冷城區,聯署者批評維瑟爾對歷史和耶城生活實况無知。不過維瑟爾並非漠視巴人苦况,他在名嘴奧花雲費的一次清談節目上,遺憾自己未能「為巴人難民做得更多」。
(華盛頓郵報/衛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