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支援認知障礙 年底3區試行 擬關愛基金撥款 料逾千患者受惠
【明報專訊】今年施政報告提出以「醫社合作」模式推行為期兩年的先導計劃,由長者地區中心為患有認知障礙症的輕症長者提供護理服務。據悉,政府正研究動用關愛基金,於年底在將軍澳、觀塘及沙田3區試行先導計劃,會招募10間長者地區中心參與,並撥款增聘資深護士及職業治療師,料能服務約1000至1500名輕度認知障礙症患者。
明報記者 梁杏怡
擬10老人中心試行 為期2年
根據統計處2014年數據,觀塘區的65歲以上長者人口比例是各區第二高,達16.7%,而沙田長者人口比例為13%,將軍澳所屬西貢區有10.1%。食物及衛生局早前與醫管局、社會福利署及社福界等代表成立工作小組討論上述先導計劃。據了解,當局初步決定在將軍澳、觀塘及沙田3區試行,料招募10間政府資助的老人中心參與,估計現時本港約有1萬多名輕度認知障礙患者,每個參與中心可服務100至150名患者,即共有1000至1500人受惠,每宗個案會跟進半年至一年。當局正研究從關愛基金撥款資助這計劃,撥款會用於增聘資深護士及職業治療師,期望可為社福界培訓護理人才。計劃試行2年,視乎成效再推展至其他地區。
消息透露,「醫社合作」模式已實行多年,但以往社區中心多數只有社工負責提供音樂治療、藝術治療,若需要職業治療師或護士參與,則要向其他機構「買服務」,今次同步增聘職業治療師及護士,有助支援認知障礙症的評估服務,而職業治療師亦可上門了解長者家居生活情G,方便護理;護士則可直接與醫院溝通了解病歷及跟進。
增聘職業治療師護士
在長者中心任職督導主任的黎守文稱,聘請護士應不困難,但職業治療師在市場上競爭較大,「請人有困難」。他指出,近年有意見提出長者中心要轉型,應多做治療服務,「搞少些(活動)班組」,他對此不完全認同,因不單是藝術治療等療法才能幫到長者病情,長者參加中心的活動可擴闊社交圈,對長者的心理及認知也有幫助。他認為有必要發展「醫社合作」,惟指出現時不少中心都受場地所限,即使增加人手,亦不夠地方舉辦更多活動班及治療班。
長者中心指場地有限
提供院舍及社區中心服務的耆康會,行政總監梁綺眉認為近年老年問題值得關注,旗下院舍約700多名長者,逾半有認知障礙症,該機構有聘用職業治療師及音樂治療師等專業,以提供認知障礙症園藝治療及音樂治療服務。她解釋,園藝治療講求四時變化,患者要定時澆水淋花,觀察植物生長,可訓練認知障礙的長者辨認時間等概念;而音樂治療則是利用沙槌、琴鍵等樂器,讓患者抒發情緒及與人交流。
精神科專科醫生黎大森表示,認知障礙症由輕度發展至嚴重需約6至10年時間,輕度患者仍有照顧自己能力,在社區上需要的協助不複雜,如由護士記錄血壓、服藥等便可。他說認知障礙症長者需長期照顧,「醫社合作」是大趨勢,可減輕醫院壓力,同時亦能讓長者適應社區環境,有助減緩病情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