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學者反駁權威人士傳遞的信號
自上月初「權威人士」對中國經濟定調以來,L形經濟、供給側結構改革,以及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的「三去一降一補」等流行詞高唱入雲,也成為外界觀察中國經濟的標準和尺度。不過,近日包括世銀前副行長林毅夫、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前委員余永定、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軍、匯豐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美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等人在內的9名經濟學家齊齊發聲,對上述流行觀點逐點批駁。由於「權威人士」被認為是中財辦主任劉鶴,而其代表的正是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觀點,其訪談曾被視為對中國經濟的定調之作,因此,這些專家的反駁才更引人注目。
張軍認為,經濟下滑的原因是政策原因,2011年起的宏調,特別是對地產市場和投資的嚴控,導致投資需求持續收縮。林毅夫則否認經濟下滑與體制有關,舉例稱巴西、俄羅斯等新興市場經濟體和新加坡、韓國、台灣等高收入國家和地區基本上沒什麼國企,與中國體制、機制也很不同,更無投資比重太高、消費不足問題,不過其經濟增速下滑的態勢比中國跌得更多,說明下滑是因為共同的外部、周期因素引起。
大多不認同L形經濟論
余永定則認為,目前產能過剩最直接原因之一,就是政府調控房地產投資。張軍也提出,經濟增長比去槓桿更重要。林毅夫認為,部分供給側改革會抑制需求,推出時需審慎。斯蒂格利茨亦稱,談供給側改革不應忘記總需求。余永定更直指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混亂解讀,會貽誤改革藍圖的全面落實。對於L形經濟,這些學者看法分歧,有人指太樂觀,有人說太悲觀,總之多不認同L形。
這些觀點對錯先不說,不過在內地能大篇幅發表,而且是由觀點一向親建制的觀察者網採訪發表,本身就頗不尋常。如果說「權威人士」暴露了習近平與李克強的分歧,9學者訪談又傳遞了什麼信號,恐怕要過些日子才能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