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外展ICU護士 貼身看顧瀕腦死者
【明報專訊】本港遺體器官捐贈數字受腦死亡人數所限,然而做腦死亡鑑定時間把握不容易。瑪麗醫院去年2月起推行腦死亡病人深切治療部(ICU)外展服務,由ICU護士攜儀器到內科病房,寸步不離72小時監察嚴重腦受創病人,確認其身體狀G能做腦死亡測試,免去非必要的呼吸機維生。計劃至今共為10名病人護理,均確認為腦死亡,當中有3人的家屬願意捐出遺體器官。
免非必要呼吸機維生
瑪麗醫院成人深切治療部副顧問醫生蔡雅穎表示,有關計劃構思了兩年,有感以往嚴重腦受創病人在最後階段未獲最佳護理,因此與內科合作提升服務質素。她解釋,病人嚴重腦受創後,腦壓短時間內上升致腦幹功能喪失,首72小時最為關鍵,此類病人多要靠呼吸機維生,其間血壓、體溫及血糖等指數經常不穩,內科護理難以定時緊密監測病人狀G,只可按其徵狀施藥,經常錯過做腦幹死亡測試時機,「拖長了病人一路用呼吸機(時間)」,由於難分辨病人是仍有呼吸的植物人還是已腦死亡,只能逐漸惡化致自然死亡,對家屬並非最好交代。
該院深切治療部資深護師陳玉鳳稱,內科病房每名護士要照顧15名病人,難以長時間只看顧一名病人,現把ICU的「1對1」模式帶入內科,即由ICU護士攜儀器分三更「寸步不離」坐在腦受創病人旁監察維生指數,包括每小時量血壓、含氧量,並要梳洗抹身以防皮膚感染,直至確認病人情G適合做腦幹測試。她稱,在內科病房期間可幫忙安撫家屬情緒,有時間亦能分擔為其他病人遞水、攙扶等工作。
護理10人 3家屬願捐器官
現時外展團隊有10名醫生以及44名護士輪替,包括額外增聘的兩名護士。蔡雅穎稱,此計劃屬額外資源,不影響ICU日常運作。計劃實施一年,至今平均每一兩個月有一名病人接受ICU外展服務,曾為5男5女病人做外展護理,平均年齡54歲。除一人是腦缺氧,其餘均是腦出血,最終皆確認腦死亡,當中3人捐出肝、肺及腎臟等器官。
最終目的非為器官捐贈
蔡雅穎強調,外展先導計劃最終目的並非為器官捐贈,因ICU不會參與器官捐贈程序,但指出以往「肯定無10個」能做腦死亡測試,現時成績已有進步,公立醫院ICU以往無外展服務,今次是較創新的開始。
明報記者 梁杏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