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抽資 企業發債頻難產
權威人士定調「L形經濟」,其實政策轉向早在一兩個月前已經展開。本報統計,5月首20日,人民銀行透過逆回購,已從市場抽走短期資金5350億元(人民幣,下同),連續3個月共抽走1.35萬億元。逆回購是人行主動向金融機構借出資金,同時收取票據作為抵押品,當逆回購到期而人行不再延續時,就會從市場抽走資金。業界認為,近月人行不斷透過逆回購操作抽走資金,此乃政策趨緊信號。另一方面,多宗債務違約後,內地企業發債大規模取消,企業借貸日益困難。
連續3月逆回購額達1.35萬億
截至5月20日,人行通過逆回購操作淨回籠資金5350億元,目前規模僅次於歷史最高紀錄,今年3月的7550億元資金回籠,5 月全月有機會超越3月。Wind數據庫可追蹤至2000年,本報翻查16年來數據,天量的逆回購凈投放和凈回籠都只在今年出現。今年1月人民幣新增貸款達到2.5萬億元,創下歷史紀錄。
專家稱反映貨幣政策趨謹慎
市場人士均認為,近兩月尤其是5月的大筆短期資金回籠,體現貨幣政策正在轉向。信銀國際首席經濟師廖群指出,人行3月回籠短期資金7550億元,主要是由於當時貨幣過度充裕,當月人民幣新增貸款達1.37萬億元;但4月和5月持續回籠資金,就反映貨幣政策趨向謹慎。
上海商業銀行研究主管林俊泓同樣認為,最近的人行操作體現了「政策方向和意圖」。他指出,「權威人士」一方面要去槓桿,另一方面也要降低融資成本,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廣東省金融辦則向本報透露,廣東省3月出台了《廣東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槓桿行動計劃(2016-2018)》。廣州市則在4月出台行動計劃,進入5月,東莞、佛山,亦紛紛公布行動細則,既防範金融風險,又要降低融資成本。
流動性由年初的「水漫金山」掉頭轉向緊縮,資本市場的反應十分直接。受多宗央企和國企債務違約打擊(見表),4月有148隻債券取消或延遲發行,金額逾千億,是去年同期的3.5倍,且集中發生在4月中下旬。
5月首周,短期融資、中期票據等債務融資工具取消發行共16隻,金額168億元;根據上海清算所通告,截至18日的最近一周則有9單取消,主要理由是「市場波動」。
港上市公司主席:增信貸逼銀行犯錯
不具名的香港上市公司主席向本報透露,內地銀行的借貸,最後才考慮借給企業。「有來往的幾間深圳銀行,要麼優先借給房地產項目,要麼就主要借到資本市場。借給泡沫比借給實體經濟好,泡沫可轉移,借給企業虧本了,錢就消失了。」在此情况下,他相信「增加信貸是逼着銀行犯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