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之批學者評核重學術輕應用 沈祖堯倡升職加薪考慮「社會貢獻」
【明報專訊】今年《施政報告》建議成立20億元院校中游研發基金,期望本財政年度內爭取立法會撥款,推動大學科研成果商品化。港科院創院院長徐立之昨出席「中大創業日」時稱,本港下游及應用研究不足,很少將大學科研轉化成社會及經濟的影響力,而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及院校對學者的評核標準亦偏重學術研究成果,多於社會實際影響。出席同一活動的中大校長沈祖堯活動後亦稱,若只用單一方法評估學者的工作成效,對創業鼓勵不大,認為各院校可評估學者的社會貢獻,作為升職和調薪的準則之一。
創科局副局長鍾偉強在「中大創業日」亦說,目前本港初創氣氛濃厚,「但不會滿足,因為未有『獨角獸』」。他希望濃厚氛圍除造就公司發展,亦具備社會責任,利用科技改變生活,局方建議的院校中游研究發展基金及創科創投基金,均希望鼓勵更多科研成果商品化,冀獲業界配合。
徐指理科吸引力低惡性循環
徐立之說,大學科研在過去10年成就卓越,但很少將此轉化成社會及經濟的影響力,教資會(UGC)、院校本身的「績效指標」(KPI)在評核學者時,偏重學術研究成果,多於社會實際影響,「UGC及院校積極改善中,但習慣很難一時改變」。他又指大學的工程、科學技術、數學課程,較商業和金融課程吸引力少,又無法與醫科和法律的畢業生相提並論,形成科研和工程人才供求的惡性循環,並指政府以公帑支持研發僅佔本地生產總值0.4%,較鄰近地區少一半,希望政府利用退稅等措施鼓勵業界投入科研。
倡退稅鼓勵業界投入科研
中大校長沈祖堯亦說,若只用一種方法評估學者的工作成效,例如「出幾多科學論文、咧黕X多研究資金」,對創業鼓勵不大,冀各院校同時考慮學者的社會貢獻,包括創業或創新思維,有助鼓勵更多學者投身創業行列。他又指中大新學年將於本科課程加入知識產權、創業基本知識的元素,培養學生的創意思維。
內地生留港創業 讚法制佳
由中大校友傳承基金舉辦的「創業日」亦展示近60個中大生或校友的創業項目,除有教授利用眼底照相機即時檢測中風風險,內地來港並在中大研究院畢業的袁峰及其團隊亦研發可穿戴設備,在腳腕戴上後可分析足球運動員的射門速度等表現,並已獲「天使投資者」垂青。
袁峰指選擇在港創業是因為本港初創氣氛愈來愈濃厚,法律體制亦較內地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