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華人臉孔的黃莉薇(Ana)在阿根廷出生、長大,學的是西班牙文。和中文的聯繫,只有華人身分,以及在家中和爸媽用普通話溝通。兩年前,父親一聲令下,把她送來香港讀書,母親卻留在阿根廷。
訪問當天,Ana偶會以廣東話說些單字,主要仍以普通話溝通。她表示,剛入讀沙田區的樂道中學時,「基本上都不懂(聽廣東話、寫中文字)……當時是有點不開心,因為好難……最難的是寫字」。十多歲才第一次學寫自己的繁體中文名,Ana花了兩三天才能記住。最初執筆完全不懂筆順,把中文字當圖畫般畫:如「黃」下面田字的部分是先畫一個「□」,再在中間加「十」字。
不懂筆順 寫字如畫畫
畫着畫着不是辦法,Ana想學寫字。中一班主任之一的劉曉彤老師曾說「有什麼困難都可以找她幫忙」,於是Ana大着膽子提出。劉老師教了好一會,請來教中文的麥國健老師幫忙。麥sir從網上下載字帖,着Ana天天寫字,隔天默書。大量抄寫沒嚇怕Ana,由最初每次約20個詞語,到後來每次40個詞語,不斷練習。從生活用詞如香港、荃灣,以及學校詞彙如廁所、課室,到學科專用詞,如中史科的「商鞅變法」等。麥sir認為最難是幫她「建立基礎」:「我們用開(中文),有些東西會認為是理所當然,但對她而言卻很陌生。」除了寫字,還教她自學新詞的方法,如配合學過的單字配詞,又或是從部首猜測字詞的特性,如「水」、「木」之類較簡單的推測。
由一字不懂到下筆成文,Ana坦言學中文的過程不輕鬆,可她沒想過放棄學中文,「挺喜歡中國的(文字),在外國會感覺到跟他們(同學及事物)不一樣……(中國的人事物)會比較有親切感」。教她寫字的麥sir見證她的進步,除了喜出望外,亦指出是「她自己爭取回來的」。
文言中史看不懂 勤奮自律不欠交
驅使Ana努力學習,緣於來港前一段小經歷。「在阿根廷時,因為要轉(來香港上)學,休息了數個月。那時閒在家中,沒事可做,所以很想學習。」
不過,阿根廷的中、小學只上半天,來港後要上全日課,Ana說初時很辛苦。在香港要背很多書,又要學文言文,整體的學習節奏也比較快,沒有阿根廷輕鬆。她表示,最初上中史課,「打開書,只知道與歷史相關……看不大懂」。所幸的是,老師以故事方式講解內容,令Ana感受到知識的趣味,漸漸喜歡上課。
擁有華人臉孔的Ana在阿根廷曾被同學欺負,反而來到香港,「大家都是亞洲人,會比較親切」。班上人數不多,關係融洽,不時互開玩笑。同學也願意幫忙,Ana寫字慢,來不及抄筆記,同學都樂意借她抄。訪問期間,教過Ana的老師都不約而同地說她勤奮、自律。中一另一班主任李錦芬老師更指出,Ana從未欠過她功課。
學習生活壓力大 感激師友伴同行
Ana的難關不止語文局限,更要適應獨立生活。住在荃灣區,父親中港兩邊走,媽媽卻留在阿根廷工作,要待假期才能來港探望。一家三口,難得聚首。面對如此困難,有點腼腆的她,在老師的幫忙和同學的支持下,以堅強的意志一路走來,努力適應香港的生活。
「初來港對什麼都好奇,但習慣了(在香港生活)以後,開始感到壓力。學習、生活,都有壓力。」以前有媽媽照顧,現在都得靠自己,「最難是煮飯,冬天洗衣服也很辛苦。生病時也特別難受」。雖說學校老師在她生病時會陪她看醫生,但媽媽不在身邊,Ana也不好受。可有想過放棄?「有……但既然都來到香港,又進了學校,不如等幾年,等畢業了再算。」Ana說。看似消極,但Ana相信「先把書讀好,有學歷,(將來)找工作不會太辛苦」。
學校老師知道Ana的困難,都會主動幫她。為了讓她多體驗香港生活,有老師會約她逛街;又有老師知她不懂乘車回家,特意相約一同放學。點滴在心頭,Ana說,她想向每位老師都說聲,「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