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賣地 發展商協議助建村屋
【明報專訊】沙螺洞30多年來多次傳出推展發展或保育項目,但一直只聞樓梯響,最近一次為2008年的日式骨灰龕項目,但一直落實無期。據悉,由於發展商早年與村民協議,即使村民將土地出售後,若項目得以落實,發展商將會興建逾百間村屋或補償同等金額,疑有人因協議一直未能兌現,故以復耕為名,迫令政府及發展商盡快落實項目,否則一拍兩散。
發展計劃屢改皆不獲批
沙螺洞發展有限公司早於1970年代收購區內土地,持有該區約95%業權,公司曾於1980年代計劃興建低密度住宅及高爾夫球場,獲郊野公園委員會批准,但環團申請司法覆核並勝訴,致計劃告吹。
其後業主多次修訂發展計劃,均不獲政府批准,直至2004年,政府推出新自然保育政策,發展商伙拍綠色力量,以換地形式在沙螺洞外圍土地興建日式骨灰龕,該項目2008年獲政府表態支持,擬建6萬個日式無煙骨灰龕,當時預計如每個龕位以10萬元出售,總值近60億元,發展商並注資1.2點億元成立保育基金。但後來環諮會質疑項目對生態影響,要求提交額外資料,自此一直膠荂C直至去年,懷疑有人不滿項目遲遲未落實,在沙螺洞平整濕地,以復耕為名種植油菜花。
合作環團﹕發展商無誘因破壞
當年伙拍發展商的綠色力量科學及自然護理總監鄭睦奇表示,按發展商提交的骨灰龕項目,發展商同意保育整個沙螺洞谷,若破壞土地,事後要耗費大量金錢回復原貌,故認為發展商不會自行破壞保育區。但他慨嘆公私營合作保育多年未有落實,令保育計劃停滯不前,而有人胡亂復耕,部分土地遭傾倒建築廢料,威脅附近具生態價值的河溪,造成嚴重生態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