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運動員艱苦訓練的過程、如何克服比賽時的壓力、傷患乃至個人能力的樽頸,最後在賽場上獲得獎牌的經歷具感染力,能激勵人心。蘇樺偉盼退役後繼續以經歷感染他人,回饋社會。香港殘奧會行政總監馮秀娟表示,不時收到學校邀請偉仔作分享奮鬥史,亦讓殘疾運動員能漸受社會認識,影響之深非數字所能估計。 培養抗逆力 迎難而上 運動員往往具較強的抗逆能力,能迎難而上。根據「共創成長路」賽馬會青少年培育計劃的資料,如果青少年能於成長期建立抗逆能力,將能正面及有效地面對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挑戰和困難。抗逆能力由內在保護因素和外在保護因素組成:前者包括正面的個人形象、效能感、樂觀性格、幽默感、利他信念、良好的情緒管理及處理衝突能力等;後者包括與身邊的朋友、家人及社區維持良好的關係及歸屬感。 「港孩」常常被批評抗逆能力低。香港小童群益會於2015年9至10月舉辦「第七屆香港小特首」活動期間就「港孩」情G進行調查,訪問高小學生(佔整體學生8.5%)和初中生(佔91.5%)及其家長,部分結果如下:(見表) ■相關概念 抗逆力(resilience) 自我實現(self-actualisation) 體育精神(sportsmanship) 多層思考 1. 根據資料,有哪些因素助蘇樺偉面對挑戰? 2. 鼓勵青少年參與體育運動能提升其抗逆能力。試解釋此說。 參考資料 1. 明報通識網熱門專輯「香港年輕運動員」:link.mingpao.com/18479.htm 2. 香港小童群益會,《對「港孩」及兒童和青少年行為表現現G調查結果》,2015.12.20 3. 「共創成長路」賽馬會青少年培育計劃:www.paths.hk ◆答題指引可到以下網址下載:life.mingpao.com/htm/dl/20160118BO.doc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