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壓力是指人遇到挑戰或困難時面對的情緒變動,如焦慮、緊張、恐懼等心理狀態。不同人的壓力來源可不同,如青少年會因為人際關係、學習等原因出現壓力。適當處理壓力能轉化成正面的推動能力,如透過培養樂觀性格、增強個人逆境智商、調整生活方式等,都可有效化解壓力。
■現代中國
全面二孩×女性就業壓力
2015年10月29日,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宣布將會全面實施「全面二孩」政策,即夫婦不再受制於「獨生子女才可以生兩孩」生育政策規範。不過,專家指出全面二孩反而讓更多企業在招聘女性時多了不錄用的理由,因為生育二孩的女性在工作和家務間的平衡困難將加大,加上企業認為女性需花更多時間生育,令女性就業困難和承受更大壓力,造成新的就業歧視。根據調查,近年內地從事非農業工作的婦女因生育中斷就業的比例已上升至35%,但內地極欠缺3歲以下託兒服務,女性因為家庭無人照顧孩子,不得不辭職當全職媽媽。專家建議,要減輕女性就業壓力,政府必須調整公共政策,加強夫妻共同分擔育兒責任的概念。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
TSA×讀書壓力
全港性系統評估(TSA)引發連串爭議。有家長認為學校過度操練小學生,導致他們做功課的時間過長、學習壓力爆煲。教育局向全港小學發出通告,規定各小學不可以TSA為名,要求學生在課時外補課或測考;不應使用茩姥瑍m的補充練習,以免扼殺學生的學習興趣。若學校不遵守通告規定,局方會要求校方立即改善。通告附件也列出家課指引,包括不應令學生在家中完成大量功課等。不過,教育工作者聯會主席黃均瑜指局方做法對學生減壓無太大效用,因為若不改變TSA針對學校評估的做法,學校有壓力時自然會設法提高學生成績,用其他名義幫學生補課。
欺凌×朋輩壓力
朋輩壓力指的是同儕施加的一種影響力,它可以鼓勵一個人為了遵守團體規範而改變其態度、價值觀、行為,但同時也可以因為害怕被排擠而放棄自我原則,順應別人。中學不時發生欺凌事件,美國作家Barbara Coloroso分析,朋輩力量有時會令人喪失辨別對錯的判斷力,因為當群體中沒有人阻止,大家就會互相起哄壯膽,在朋輩壓力的激化下,誘使他們做出平時不會做的邪惡行為,變本加厲而不自知。
■全球化
人道主義vs.經濟壓力
歐洲出現難民危機,尤其敘利亞2011年爆發內戰後,逃到國外的敘利亞人數以百萬計。歐盟28國於2015年9月22日通過難民配額制度方案,同意重置12萬難民。不過,難民危機持續,每日仍有多達8000名難民經海陸兩路進入歐洲,有意見擔心將為歐洲各國造成重大經濟壓力。
有分析認為,將難民問題與經濟壓力扣上關係是偽命題。曾陷入歐債危機的意大利於2014年有約65萬人申請政治庇護,當中58.5%成功申請,全年支出合共6.3億歐元,以該國2014年GDP計算,難民支出只佔0.03%。而對於難民問題態度最積極的德國,預計2015年處理100萬份難民申請,估計導致120億歐元支出,等於德國GDP的0.3%。分析認為即使難民支出再升10倍,都未必對德國經濟造成衝擊。
分析認為,在處理人道危機和救助生命時,難以經濟成本或造成緊急壓力所衡量,全球應該通力合作,改善難民的情G。
■今日香港×全球化
同性戀×社會壓力
本港性教育不足,不少學校仍視性為敏感話題;有關性小眾的議題,一般納入宗教及倫理科和通識科部分。有同性戀者表示,此情G加上傳媒的負面報道,令香港學生對性小眾形成負面觀感,性小眾面對重大社會壓力,活在壓抑中,只好隱藏性向或「扮直」。
另一邊廂,明光社認為同性戀在全球性解放思潮下被高度政治化,成為一場「性/別」的「文化大革命」。在討論同性戀議題時,如不採取「肯定同性戀向導」就是「政治不正確」,淪為歧視弱勢的霸權、沒有愛心的審判者,認為同樣受到嚴重社會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