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為很多事情做抉擇。對初中同學來說,要決定的可能是高中的選科,或參與什麼課外活動。對高中同學來說,則是選擇擔任什麼領袖崗位,或是中六畢業後的升學選擇。
■熱身活動:
當你面對升中四選科,或在中六時選擇升學出路時,你會……
A:不太懂得怎麼選,跟隨好朋友或社會主流意見去選
B:單憑自己的好惡去選
C:絕對聽從父母、教師或專家意見去選
D:蒐集相關資料,配合自己的興趣、能力和志向,然後作邏輯綜合分析,並作出選擇
■四種抉擇類型
如我們要作理智和有效的決定,必須對「自己」及「環境」有正確的了解。香港輔導教師協會榮譽顧問金樹人教授將抉擇類型為分4類,分別為猶豫型、直覺型、順從型和邏輯型。
◆猶豫型的人(選擇A)﹕不了解自己也不認識環境,對外在世界茫然無緒。他們缺少作決策的動機,也不懂決策步驟和技巧,以致猶豫不決。
◆直覺型的人(選擇B)﹕了解自己卻不認識環境,常困惑於撲朔迷離的環境。他們缺乏有關升學出路的信息,依賴個人想像,寧願憑直覺行事,不作客觀分析。
◆順從型的人(選擇C)﹕不了解自己卻認識環境。他們不了解自己的興趣、能力和志向。遇到問題時從不會自己做決定,反而將決定權交給別人,容易受到親戚朋友或「重要他人」等外在意見影響。
◆邏輯型的人(選擇D)﹕既了解自己也認識環境。他們對自己一清二楚,對外在世界的相關情G亦洞若觀火。遇到問題時,他們會先規劃和蒐集相關資料,然後作邏輯綜合分析,做最適當的決定。
(見表)
以高中選科為例,同學要了解自己,包括學習能力、興趣、價值觀和職業取向;亦應主動了解各選修科的課程內容、該科是否某大學課程的必修科,以及了解如何有效學習該科目,從而了解「環境」。
DECIDES 7步驟助抉擇
接荂A同學可參考學者Krumboltz和Hamel所提出的生涯抉擇7個步驟(DECIDES):
1. Defining the problem
界定問題:要為什麼事情作抉擇?
2. Establishing an action plan
擬定行動計劃
3. Clarifying values
澄清價值觀:我會考慮什麼因素或條件去作出進退取捨?
4. Identifying alternatives
找出其他可能選擇
5. Discovering probable outcomes
評估每個可能選擇的結果
6. Eliminating alternatives systematically
有系統地剔除與自己價值觀不符的可能選擇
7. Starting action
開始採取行動,作出抉擇
■為考慮因素打分數
讓我們看看以下由真人真事改編的個案。2014年8月,中六畢業的小婷要為自己的升學出路作抉擇。她於大學聯招獲派由教資會資助的全日制學士學位課程A。小婷認為這課程在就業前景和社會認受性方面都不錯,但並不屬於她首六個志願之一,她亦非常擔心自己在能力上未能應付。
另一方面,小婷透過專上課程電子預先報名平台(E-APP)獲自資學士學位課程B錄取。她對這課程有濃厚興趣,能力上也能應付,但學費不菲,怕增加家人的經濟負擔,朋友也說該課程畢業後的就業前景不明朗。於是小婷將面前的選擇和考慮因素以表格形式呈現,並為每個考慮因素打分(最高為5分,最低為1分),以客觀的分數去作邏輯綜合分析。
(見表)
讀者可參考以上方法協助自己作出各種人生抉擇。但以下幾點值得大家思考:
. 除了課程A和課程B外,小婷還有沒有其他可能的選擇?
. 小婷的考慮因素是否全面?
. 是否每個考慮因素都能客觀量化,並給予一個分數?
. 每個考慮因素都同樣重要嗎?
. 如果兩個選擇的總分一樣,小婷是否清楚知道自己各考慮因素的優先次序?
文:香港輔導教師協會副主席 何俊恩
圖: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