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紐約時報雜誌》撰稿人、《外交雜誌》及《紐約客》前駐莫斯科特派員約費(Julia Ioffe)撰文從歷史角度看土耳其與俄羅斯的衝突,以下是該文節譯:
俄羅斯2014年吞併克里米亞,其實這非首次。俄羅斯早在1783年已從鄂圖曼手中吞併克里米亞。俄羅斯與鄂圖曼交戰6年,差不多殲滅整支鄂圖曼海軍,雙方1774年簽訂和約,史家看成是鄂圖曼帝國瓦解的第一步。此後兩個世紀,隨茖F俄逐步深入巴爾幹、高加索、黑海及達達尼爾海峽等鄂圖曼腹地,兩大帝國摩擦不斷。兩國在敘利亞接壤土耳其邊境上空的衝突,其實並不新鮮。
反恐如反法西斯
俄感西方不知恩
多種族的龐大帝國記憶仍殘留在土耳其與俄羅斯心靈,令兩國躁動不安。兩國實力雖然大幅削弱,但仍試圖發揮更大影響力。有俄羅斯人從大歷史角度看戰機被擊落事件﹕自由派新聞網站Slon.ru便稱這是俄羅斯與北約首次真正的軍事衝突。
俄羅斯官方則將這次事件定性為俄羅斯跟衝動的土耳其人的衝突。俄羅斯周三的晚間新聞便對美國、歐洲甚至北約周二苛責土耳其及為事件降溫大做文章。北約與歐洲在其論述中變成好人——這肯定是俄羅斯近代史首次。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在這個故事堙A惡棍土耳其正試圖破壞歷史性的聯合反恐大聯盟。晚間新聞稱,西方列強為事件降溫「是必要的,因為要避免事件阻礙反恐及對抗ISIS」。
換句話說,俄羅斯自視肩負捍衛文明世界免受恐怖主義威脅的責任,這不僅有利於俄國自己,也惠及法國、英國以至美國(潛台詞是這不會對同情伊斯蘭主義的土耳其有利)。這其實跟俄羅斯看待自己在二戰的角色一脈相承﹕若沒有俄羅斯,西方早就滅亡;俄羅斯力抗法西斯,西方卻不知恩。
西方挑剔俄羅斯在敘利亞的角色之所以令俄羅斯深感困擾,甚至感到受辱,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對俄羅斯來說,西方這樣的態度源遠流長,俄羅斯覺得數世紀以來西方總在關鍵時刻無理阻撓俄羅斯的帝國雄心,甚至不惜在19世紀中跟鄂圖曼並肩對抗俄羅斯。西方干預大大減慢沙俄擴張。與此同時,俄羅斯一向視土耳其為阻礙歐洲擴張的緩衝區。維持鄰國穩定這種心態一直深深在俄羅斯心靈植根。
兩大過氣帝國皆謀重振顯赫
我之所以追溯這段歷史,因為這次衝突關乎的不是戰機,不是領空,也不是ISIS甚至北約。今次關乎的其實是兩個數十年前已經消失、但直至今天仍在瓦解的帝國。瞧瞧烏克蘭、摩爾多瓦、敘利亞和伊拉克,它們都是帝國的遺產。
這也關乎普京及埃爾多安,兩個自視為早已消逝的帝國的繼承人,並各自喚起國民對帝國顯赫過去的嚮往。當在敘利亞的參與者漸多,衝突風險增加之際,兩個試圖重振帝國影響力的人爆發首場衝突,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