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為睹特色郵筒風采,集郵愛好者李澤恩連與新婚妻子度蜜月,也要去一趟馬來西亞檳城,尋找英殖時期「遺珠」。其實英式郵筒不必外求,香港尚存數十個,各有故事,山頂爐峰峽的郵筒就在同一位置屹立百年;皇后像廣場外的郵筒更離奇地鑲有蘇格蘭王冠。早前醞釀剷除郵筒上的王室徽號,李直言反感,斥為政治因素放棄本土歷史。他與志同道合好友胡嘉麟自資推出新書《漫談香港郵筒》,整理十多年來搜集的珍貴歷史圖片和史料,呈現英式郵筒與香港一同經歷的變遷,細說風雨。
明報記者 袁樂婷
流連圖書館研郵政史
李澤恩和胡嘉麟因集郵而認識,其後愛屋及烏涉獵郵政歷史,1997年回歸前後開始拍攝郵筒,當時郵筒漸換裝,由紅變綠。李醉心研究郵政史,尤其最近數年,曾連日在圖書館和檔案處「打躉」,至「響鐘」清場才捨得離開。他說,最初要用「微縮膠卷(microfilm)」逐頁舊報紙查看,現在很多資料已有電子版,包括戰前憲報,翻查歷史相對方便。為興趣廢寢忘餐,他笑言「沉迷鰲N不能自拔」,太太也無奈接受。
為興趣廢寢忘餐妻無奈接受
兩名好友與郵筒各有淵源,胡嘉麟鍾情中環皇后像廣場外的橢圓柱型郵筒,為本港現役唯一同款郵筒,獨特之處在於郵筒上鑲有蘇格蘭王冠。這款式緣起於王室風波,本應只在蘇格蘭地區使用,卻不知為何在1970年代「流落」香港。
李澤恩則對觀塘老家附近的伊利沙伯二世郵筒最有感情,「以前每朝麜\隔籬等校巴,由細睇到佢大」。不過,他們盡量不在書中投放個人感情,專注蚞斥有故事的郵筒。
郵政服務於1841年英國接管港島時已有,其後設驛務署(郵政部門前身),為本港首批公營機構。至1878年引入首個柱型郵筒,設於上環文咸街。除了愛德華八世,英殖時期其餘君主的徽號均曾現身本港郵筒,現役仍有逾50個,包括佐治五世、佐治六世及伊利沙伯二世,退役者部分由香港郵政收藏。
山頂爐峰峽郵筒沿用百年
山頂爐峰峽的郵筒在1892年啟用,屬本港首批維多利亞幼圓柱型郵筒之一。據兩人考證,1970年代山頂郵政局投入服務,曾短暫撤走該郵筒,其後重新豎立的郵筒換成伊利沙伯二世幼圓柱型,使用至今。這個郵筒至少兩次受損,較嚴重一次是2013年底被貨車撞至筒帽飛脫,幸成功修復。佐治五世於1910年登基,鑲有其徽號的現役郵筒極可能有逾百年歷史。
指遮王室徽號即滅港歷史
《漫談香港郵筒》臨近面世,遇上遮蓋郵筒上王室徽號的爭議,李直言反感,認為此舉等同磨滅英殖時期的香港歷史足[,「18年前唔做,依家做,肯肯定係政治因素」。誠如兩人在書中後記寫到,地方主權更迭無可避免令一些有前宗主國特色的事物慢慢消失,但歷史是客觀事實,因任何動機而刻意淡化甚至刪除歷史,都是欲蓋彌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