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埵瘨﹛R慎待病人如己親
【明報專訊】「當醫生真的可以幫到人,特別是當病理科醫生,(工作性質)十分適合我的個性,我對生物、醫學也感興趣。」醫科是不少尖子的理想,自言喜歡念書的許嫣中學已奠定從醫之路,喜歡生物科之餘,也熱愛中國文學、歷史等,最愛看小說,「如果這輩子只容我做一件事,我一定選看書!」她高中赴笈新加坡,向當地報章自薦寫專欄,「我投稿過去,編輯覺得我的水平頗高(故讓我寫專欄)」,一寫就寫了兩三年。
她對文字的興趣,源於念文科的爸爸。許爸爸對許嫣自小要求很高,作文、周記、閱讀報告等要先交他過目,「他會『改到七彩』,要我謄文,(謄完再改)他覺得可以了,我才抄到功課簿上,之後老師(改好後)派回來我再謄寫一次。一篇文章我共寫了6次呢!」
救命報告 一個字都不能錯
這種「文字訓練」看似痛苦,但對許嫣現時的工作很有幫助。她解釋,病理科醫生分幾類,法醫屬其一,當發生謀殺、傷人等刑事案件便會被召到場。她負責的個案,則不涉及刑事,「其中一項工作是要解剖屍體,找出死因,如病人於醫院過世,死因不清楚,或因非刑事的意外身亡,(死者)都會交由我們解剖」。此外,病理科醫生亦要用顯微鏡觀察病人經手術切下的器官或抽取的組織,並撰寫化驗報告,「病理科醫生出名特別小心,(報告)一個字也不能錯」,因為報告影響病人後續治療,故內容必須寫得一清二楚,讓所有看報告的醫生掌握病人情G,「要視每份報告都是阿媽的報告,不容出錯。試想如果你自己或親人的報告出錯,你的心情如何?」
跟前線醫護人員不同,許嫣不用即時解決病人問題,但面對病人或死者家屬,同樣充滿挑戰。「每個死者都有其故事。」如早前她為一名30多歲、患哮喘的死者解剖,發現死者沒有父親,又跟丈夫離異,卻有50歲母親及18歲女兒,「她與她的母親一樣十五六歲就產子,我跟她年紀相若,但何以處境如此不同?」她又曾應死因裁判法庭要求,替死因不明的女子解剖,死者丈夫不單「送上」粗言穢語,更恐嚇她若解剖其妻就找人殺她。
醫者醫人更醫心
許嫣表示,部分家屬情緒激動,乃因一時未能接受親人過世。「每人起碼要經歷一兩次親人離世,但這些事學校沒教,日常很少會談及,亦沒人教怎樣處理情緒。加上後事手續繁複,家屬已經很難過,還要應付這麼多事,情緒很易爆發。」故她解剖前必須詳細了解死者的背景、病歷等,亦會代入家屬角度,體諒他們的心情,令自己工作時可處理得更好。
許嫣在專欄和新書內,作者簡介都寫荂u工作上常接觸死亡,故更珍惜生命中的善與美」。從醫多年,她說除了醫術,幫助病人緩解憂慮更重要。「(初入行時)每天出10多份胃部組織檢驗報告,結果大多正常,覺得很無聊。但對病人來說,看了報告知道身體無恙,整個人會立即輕鬆起來。原來做醫生不止靠知識,也要顧及病人心情,紓緩他們的情緒,助力比醫好他們更大。」病理科工作同時使她明白「幸福非必然」的道理,見過太多生離死別,明白有些事自己控制不來,要放手時就得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