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解碼:本土主義(Localism)
【明報專訊】市民一般擁有強烈的身分認同感,而在全球化影響下,本土主義是堅持以本土社會利益為出發點,在經濟、民生和政治上實行保護本地居民或以本地人優先的政策,以減低外來人/外來文化的衝擊。
■今日香港×現代中國
自由行被指搶港人資源
為改善受SARS影響而造成的經濟不景,2003年內地與香港簽署《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提出港澳個人遊計劃(即自由行),內地遊客增多的確為香港帶來收入,但由於兩地人民的背景、生活模式和價值觀差異極大,矛盾逐漸增多。有內地人為讓子女取得港人身分,以自由行名義來港產子,被指搶奪本地孕婦H位及幼稚園學位。除雙非問題外,自由行亦帶來搶奶粉、走水貨、掃豪宅推高樓價等問題,令不少港人反感,促請政府訂立港人優先政策(例如「零雙非」、港人港地等),以維護香港人利益,是為體現本土主義一例。
■今日香港×全球化×現代中國
居港權爭議
2010年有菲律賓女傭申請司法覆核,以圖推翻在港工作7年的外籍家庭傭工不能成為香港永久居民的限制。2011年,高等法院判外傭勝訴,不少香港人反對外傭獲得居港權,憂慮他們能享各項福利,例如申請公屋,更可申請家人和親屬來港,為香港帶來極大經濟壓力;他們又擔心大批外籍家庭傭工湧入,影響本地人就業機會。經過多番上訴,終審法院最後裁定外籍家傭不符合入境條例中「通常居住」的定義,即使住滿7年也不能擁有居港權。
■今日香港
「香港自治運動」
近年部分港人有感中央政府收緊對港管治,令本港高度自治、言論自由等核心價值被削弱,加上對中共政權反感,有部分較激進的本土派提出香港獨立成國的建議,希望能在政治、經濟上獨立於中國。近年,有本土派在遊行示威時高舉「香港自治運動」的代表旗幟龍獅旗;本土派學者陳雲亦提出「香港城邦論」,指香港是一個城邦格局,必須爭取成為「以城市為核心範圍的自治體」。
捍衛廣東話
自從課程發展議會把用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科定為教育政策的長遠目標後,不少學校推行「普教中」。不過,普通話對學習中文的成效成疑,加上教育局曾經指廣東話是「一種不是法定語言的中國方言」,有港人擔心當局藉「普教中」消滅廣東話,視此為文化入侵,有人在網上自發舉辦各種保衛廣東話行動。
■全球化
極端的本土主義
自我身分認同感愈強,人民的凝聚力便愈強,但同時亦更易走向極端,造成嚴重的排外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納粹黨執政期間,元首希特拉推崇白人優越主義,屠殺猶太人,便是基於對白人身分極度自豪,同時希望剷除其他種族,這是走向極端本土主義所造成的後果。
極端本土主義演變成的民族主義今時今日仍時有出現。近年愈來愈多信奉伊斯蘭教的移民由中東一帶移居歐洲,2014年,一個叫「愛國歐洲人反對西方伊斯蘭化(PEGIDA)」的政治運動在德國發起,幾乎每星期舉辦集會反對移民,表示不希望德國被伊斯蘭化,希望保護基督教文化和「德國繼續是德國」。
■現代中國×全球化
排華情緒
中國人近年國際形象較負面,例如在外地的「不文明」行為經常成為新聞,加上各種歷史、經濟和政治因素,不少地方的人對中國人或華人印象不佳。2014年英國BBC電視台就各國對其他國家影響力的好感度做民意調查,中國人在各已發展國家中好感度甚低,討厭的情緒很容易變成排華情緒。
2015年9月,美國加州三藩市在一個月內便在最少5個地點發現排華塗鴉。三藩市人口約82萬,華裔居民約佔21%,是人口最多的少數族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