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能力靠人脈 院士制度受質疑
「三無科學家」屠呦呦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卻獲得諾貝爾獎殊榮,引發內地學界對現行院士制度的反思。清華大學醫學院常務副院長魯白批評,中國的「院士制度目前還不是一個榮譽制度,更是一個利益制度。」有內地學者4年前曾撰文力薦屠呦呦,認為她可獲諾貝爾獎。
「夠格選不上 不夠格卻選上」
「為什麼她沒選上院士,難道選院士不應該是把做得最好的科學工作者選上去嗎?難道不是要對最好的科學成就有認可嗎?」同樣是醫學專家的魯白接受鳳凰網訪問指,選拔院士不是完全依靠科學成就,人際關係、運作能力、個人地位甚至好處都變成選拔因素,「有些人明明夠格的選不上,有些人明明不夠格卻選上了。」魯白還批評現行院士是一個利益制度,連帶特權很多,享有更多的研究基金、決定權和人事權,所以才有人不擇手段地去做院士。
此外,《中國青年報》報道,同樣曾經落選中科院院士的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前院長饒毅,2011年在《中國科學》發表文章,力薦屠呦呦和另一名不見經傳的教授張亭棟,當時就稱他們「值得獲得諾貝爾醫學獎,而他們在國際國內的認可都遠低於他們的實際貢獻。」
張亭棟發現砒霜中的化學成分三氧化二砷對白血病有治療作用,但因當時中國處於文革年代,國際同行毫不知情。
他的學生之一陳竺亦有應用過相關治療方法,陳後來官至衛生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