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實驗成果 「疫苗」代代相傳
2009年,科學界發現天然沃爾巴克氏體本身能形成抗登革病毒作用後,奚志勇團隊取得國家批覆,通過生物安全檢測,加速沃爾巴克氏體技術的應用。蚊子感染沃爾巴克氏體後,登革病毒就無法在其體內繁殖和傳播。攜帶沃爾巴克氏體的蚊子,就如同「疫苗」一樣可將病毒阻隔。
為了讓野生蚊子攜帶沃爾巴克氏體,奚志勇科研團隊先對蚊子卵進行胚胎注射,成功注入沃爾巴克氏體的蚊卵發育後,再培育出蟲株。通過注射,攜帶沃爾巴克氏體共生菌的雌蚊一旦建立穩定的共生,將永遠持續攜帶。「只要牠生產下一代,就會傳給下一代,子子代代都會攜帶沃爾巴克氏體。」奚志勇解釋稱,「建立共生,並非簡單地讓細菌感染另一個生物體。牠需要的是兩個生物形成穩定的共生關係,技術上講是把共生菌組裝到蚊子體內去,科學上講還需要保證兩個生物體能互相適應,不排斥對方。」
試驗碰釘 轉研果蠅胚胎
2001年,奚志勇在美國着手解決這道難題。在頭兩年,實驗並不成功。「雖然注射的蚊子第一代帶共生菌,但無法傳到第二代,全部結果都是陰性,試驗失敗。」奚志勇開始轉向果蠅,先把果蠅胚胎的胞漿移植摸得滾瓜爛熟,再回到蚊子身上,「第三年全摸透了,最終獲得成功。」注射了逾百萬個卵後,2004年,奚志勇建立胚胎注射技術,他由此成為第一個成功地把沃爾巴克氏體,轉到登革病毒和瘧疾控制的蚊子中並建立穩定共生的科學家。
千中選一 獲穩定「種子」
2011年前後,科研團隊通過對逾千隻蚊子胚胎的注射,篩選出一隻與沃爾巴克氏體達成穩定共生的胚胎,最後長成一隻雌蚊。這是最開始的「種子」,「現在用來釋放的蚊子,就來自這隻雌蚊。」
奚志勇稱,隨着胚胎注射技術日臻成熟,如今注射一般不超過500隻,便可成功篩選出一個蟲株;蟲株選出後,便放在「保種」籠中產卵,從而培育出下一代「疫苗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