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名」聲再起 行星定義熱議
【綜合報道】「新視野」號2006年1月從地球出發時,冥王星仍然是太陽系第九大行星,但半年後它便被國際天文學聯會(IAU)踢走,變成矮行星。這項決定事隔多年仍引起科學家及業餘天文愛好者爭辯,「新視野」的發現重燃兩派熱情。冥王星喪失行星地位源於天文學家布朗(Mike Brown)等人2005年在太陽系外圍發現體積比它大的鬩神星,天文學界要麼將鬩神星列作行星,要麼將冥王星踢出行星之列。IAU在2006年為「行星」下定義﹕要繞太陽運轉、有足夠質量能維持球體形狀以及能清除軌道上物體。冥王星因不符合最後一個條件而被踢出行星。對於「正名」爭議,自稱「冥王星殺手」的布朗周三在Twitter發言﹕「若這令你好過一點,你當然可以破例把冥王星稱為行星,就像你也可以說地球是平的。」
IAU的定義並非人人認同,有學者便指出,地球、木星與海王星均未完全清除在軌道上相鄰星體,也不符合第三個條件。但「新視野」首席科學家斯特恩曾說﹕「任何使地球不算行星的定義都是荒謬的,因為我們唯一沒異議的便是地球是行星!」
難除軌道上相鄰星體遭降格
參與「新視野」計劃的行星科學家格里斯潘也批評冥王星被視為矮行星是荒謬做法,他相信IAU不會收回成命,「但我想會更多人不理它」。
他解釋,很多專家不認同IAU的決定,「對我來說,地理物理學的特質更重要,若它大得有足夠引力成球狀,環繞恆星轉,那麼便是行星」。按此定義,將有很多星體可納入行星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