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OUT頭腦大作戰

[2015.06.19] 發表

由Pixar Studio製作的這部動畫今年5月在戛納電影節全球首映時,就受到了影評人們的一致好評。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由於它的構思奇妙又新穎:把我們內在情緒人格化,作為主角來推動情節的發展。

影片導演Pete Doctor本身就是Pixar動畫工作室的頂樑柱。他2009年的作品《怪獸公司》(Monsters, Inc)曾在全球掀起熱潮,而今年這部《Inside Out》也同樣展示出了他的奇思妙想。

比起其他動畫片,這部片子的故事線其實很簡單:主人公是一個叫做Riley的小女孩。出生在明尼蘇達州的她有着幸福的家庭,而且從小愛打冰球。但11歲這年,爸爸換工作,全家人搬到了舊金山。生活環境的突然變化,讓Riley感到無所適從。

情緒小人作主角這聽上去好像挺老套, 但是片子的巧妙之處,就在於不是只用Riley的經歷來講故事, 而是把她大腦裡的情緒們人格化,通過它們在「大腦控制台」裡的活動來講故事。原來,在Riley以及其他所有人的「大腦控制台」裡,都有5個分別叫做快樂(JOY)、悲傷(SAD NESS)、恐懼(FEAR)、厭惡(DISGUST)和憤怒(ANGER)的情緒小人。正是這些情緒小人們在掌控着Riley的言談行動,讓她在面對不同情境時作出不同的反應。

在適應新的生活學習環境時,Riley大腦裡的快樂小人和悲傷小人突然走失,使得她的情緒失去的主導,只能用憤怒、厭惡、畏懼來應對周遭事物,並由此導致了一系列和朋友、家人、學校之間的問題。原來,Doctor導演小時候也有和Riley相似的經歷:年幼時,他和家人從明尼蘇達州搬家到了丹麥,讓他很長時間都處於焦慮狀態,難以和同學相處,直到高中後才漸漸好轉。

而在2009年,Doctor發現女兒也出現了和自己當年類似的狀況:她變得不主動, 不愛說話。這讓Doctor想到自己小時候的感受。於是他開始探索人們腦海裡的情緒:當情緒插手的時候,我們的大腦裡到底在發生什麼事情?

於是就有了這部片子的構思。Doctor和他的團隊試圖用非常生動的形象,來幫助小朋友們了解自己的各種情緒,並且通過感知、認識自己的情緒,來更好地面對生活中的變化、更好地處理和其他人之間的關係。

故事有深度

不過,這部動畫片中涉及了不少心理學的概念和內容,比如短期記憶、長期記憶、信息儲存等等。雖然影片力求將這些抽象概念形象化,但是對於較小的孩子來說,可能仍然會感到不易理解。所以這部片子雖然受到影評人的一致好評,但是在小朋友中,估計就難以像Doctor此前的《怪獸公司》那樣大受追捧。可能要10歲以上的孩子,才要能夠比較深入地看懂、理解這部動畫片。也許最能從這部動畫片中受益的,其實是爸爸媽媽們:學會理解孩子以及自己的情緒,才能更好的幫助小朋友們應對生活中的問題呢。 ●文:Joy

更多搜 尋 戲
夏季必吃6大瓜 消暑補水 降脂減糖
瓜類大多能清熱利濕,有助排除毒素,是降溫防暑的好食物。它們是含水量最高的食物,而且富含礦物質和維他命,能有效補充夏日流失的大 量水分。... 詳情
喝酸奶 或可提高男人性能力
眾所周知,酸奶可有助消化、強健骨骼、提升免疫力等,不過,科學家們為酸奶的好處又加上了一條 — 助「性」。研究人員為了研究酸奶和肥胖之間的關聯...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5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9663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