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論壇多名演講嘉賓咸認為 港滬相輔相成暫難取代
【明報專訊】昨天在多倫多舉行的「邁向亞洲 首選香港」高峰論壇中﹐有多名來自香港及中國的商界精英發表演說﹐並回答加國工商界人士關心的問題。其中有最多人問的問題是﹕「上海是否會取代香港成為亞洲金融中心及會何時取代﹖」但會中多名演講嘉賓都認為﹐香港與上海的金融中心運作各有不同﹐只會相輔相成。香港暫時不容易被取代。
渣打銀行(香港)有限公司大中華地區行政總裁洪丕正對上述問題作出回應說﹐倘若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系﹐到時容納香港及上海兩個金融中心並無問題。其中香港的優點是資金進出全無限制﹐並連接著國際投資者﹔上海的金融中心地位﹐則要視乎中國日後的開放程度。
Mitel Networks Corporation執行副總裁兼亞太區營運總經理Bob Agnes說﹐香港與上海的稅制不同﹐香港對國際投資者較為方便﹐上海則涉及較多內地投資活動﹐故兩地各有所長。
隆堡國際酒店集團創辦人兼行政總裁麥繼良認為﹐在香港做生意較為容易﹐由於較為「文明」﹔同時港人極之勤力﹐每周工作6天﹐又較少有工會。
會中﹐不少講者提及於亞洲的中產階層人數不斷飈升﹐估計到2020年﹐全球有一半中產階層人士是位於亞洲﹐他們對物業?私家車?奢侈品的需求將不斷增加﹐是全球投資者不容忽視的。
宏利總裁兼首席執行官Donald Guloien指出﹐亞洲中產階層的增長率﹐是西方國家的8倍﹐會令亞洲於未來30年繼續繁榮﹐亞洲就是未來。
洪丕正指出﹐近年來﹐全球的經濟增長主要來自亞洲﹐令亞洲增加近10億的中產階層家庭﹐現達至25億﹐中國應可於未來10年內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系。
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營運總監楚鋼博士指出﹐現時中國每年的貿易盈利額達4000億元人民幣﹐但中國政府的政策是不想積存太多後備基金﹐故鼓勵將之投資於國外。離岸人民幣結算中心﹐是希望外國人儲存人民幣﹐並用於投資於中國股票市場。
洪丕正說﹐現時中國與加拿大的貿易額每年達780億元﹐但其中只有7%是以人民幣交易。他鼓勵外國人應更多使用人民幣作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