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思廣益﹕月儲3000元的買樓大計
【明報專訊】近年香港青少年理財問題愈揭愈多,信用卡欠債個案屢見不鮮。究其原因,是因整個社會的理財觀、金錢觀出問題。
首先,香港社會對金錢過分重視,令青少年也感染了拜金思想。青少年不一定「好恨錢」,亦不等於會為追求金錢而不擇手段;但他們年紀很小已意識到「錢很重要」,人很需要有錢。例如,2012年一個調查發現(註),香港人認為要掙153萬元年薪才快樂,高於全球平均的125萬元,位列世界第三位。由此可見,香港人很重視金錢。
應問「為何要儲錢買樓」
然而,金錢不應該是目的。香港人以財富的多少為量度人生的重要指標本已不合理,令金錢由換取所欲的「工具」變成了「目的」。當人擁有財富後,又應如何運用呢?這就涉及另一個問題,就是理財目標。香港人的儲蓄目標也很簡單,不論什麼調查也好,都發現港人以置業為首要目標。民政事務局轄下的青年事務委員會主席提點青少年,應減少不必要的開支,例如看少一套電影、少去一次日本旅行,每月儲3000元,總比每月儲500元的人更易買樓。他的意見引起不少青少年反駁,認為他不諳民間疾苦。但是,若看完他的整段訪問,會發現其實他不是說月儲3000就定能買樓,只是在作一個比較。好吧,不論其用意如何,我認為最值得討論的不是「每月儲多少才能買樓」,而是退一步問﹕「為何要儲錢買樓?」
當然,「樓」十分重要,有穩定的居所為人提供安全感。然而,當香港樓價完全脫離一般人的負擔能力時,也許是時間反思「置業為上」,甚至以置業為唯一目標的思想。例如香港青少年如果真的擁有100萬元,他應該如何運用呢?社會的主流意見當然是用作買樓,一可自住,二可保值,三更可增值以累積更多財富,因為樓價上升而造就「少年樓神」的神話不停被炒作。然而,這100萬元最終就落入地產商的口袋,業主或要再向銀行借數百萬元供樓,銀行賺了利息,這名青年未來30年就要供樓,也許再沒有冒險精神,但求穩定地工作和供樓了。其實,假如這名青少年將100萬元用來創業,也許對香港整體經濟活力,以及對他的個人發展會更為有利。
置業致富論 催逼港人做「樓奴」
然而,這條路卻不易行,因為隨樓價上升所得的利潤比起創業所得的,可能來得更快、更易、更簡單。一名苦心經營業務的青少年,10年後的財富很可能不及10年前用100萬元炒樓的人。香港這種經濟模式,才是最磨蝕意志、最催逼港人成為「樓奴」的主要原因。香港的經濟和樓市在獎勵及早置業的人,而置業成為了提升財富的最好方法。結果,大量資金凍結在地產業,其他行業的發展又受之牽制,地產霸權揮之不去,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讓青少年探索買樓以外的出路
當然,假如不置業,人仍有迫切的住屋需求。這又涉及青少年的目標管理,以及在人生的自我實現層面上到底想實現什麼。如果我們仍然讓青少年以「買樓」為自我實現的最終目標,我們將無法打破這種「拜金」、「拜樓」的命運。讓青少年有更多空間探索自己的人生、事業,讓他們看到買樓以外的出路,才是香港青少年以至香港之福。畢竟,生活素質的指標是多元的,一個有活力的社會應該為青少年提供不同的發展可能,而不是指導他們在單一的軌[上成長和生活。
青年事務委員會主席或許應該倒過來說﹕青少年應多看一兩套電影,但不要只看荷李活的英雄片,應該去看能令心靈更強壯的電影,或是看不同國家的小品電影;多去一兩次旅行,但請用雙腳走一趟背包窮遊;多吃一餐飯,但要與基層一起吃貧民的美食。每月儲3000元,然後用那筆錢去拍一套令人活得更好的電影,去走過世界最美和最苦的角落,去扶助最有需要的人,開闊自己的視野和生命。然後,再回到家堙A與家人分享你的故事吧。
■相關概念
財政管理、物質主義、人生目標、生活素質
註﹕finance.chinanews.com/cj/2012/11-15/4330369.shtml
文﹕沙田循道衛理中學 蕭皓聲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