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殊(圖)在1994年憑研究博弈論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最主要理論是以其命名的「納殊均衡」(Nash Equilibrium)。 他在2011年11月獲城市大學與理工大學授予榮譽理學博士銜頭,他赴港出席典禮時與800名中學生分享人生經驗,被問及成為理論權威的秘訣時,他強調天才並非天生,發掘新學問有賴多讀書及汲取他人研究成果。 「納殊均衡」獲諾獎 同年3月他赴港到樹仁大學舉行專題講座,有學生問人類能否用他的博弈均衡理論改善環境,他回應稱大自然比人類長壽,人類根本不是其對手,應反思環保。納殊在1949年21歲時便在博士論文中提出非作博弈的均衡觀念,提出博弈並非必定零和,而是有可能互惠互利,參與者可在共同利益與利益衝突之間找到均衡點。 這一研究在45年後為他帶來諾貝爾經濟學獎,其應用廣見於商業談判、拍賣、犯罪心理、軍備競賽、外交乃至生物學等範疇。 在數學領域,納殊亦有多項具突破意義的研究,30歲時已被《財富》雜誌推崇為數學界最傑出新星之一。 面對外人讚嘆他無師自通般的天才頭腦,他強調自己也付出了努力。 他曾說,求知應有一點堅持,有些問題並非可直截了當解決,但只要反覆鑽研,總會找到答案,「做學問時我有時候也許比別人更堅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