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走吊起檢視 專家稱最有效率
【明報專訊】香港水下考古總會主席胡名川表示,根據沉船殘骸的形狀和政府的模擬圖,估計是1940年代貨輪的船身,與二戰期間日軍用以運載戰俘的貨輪「里斯本丸」屬同類船。他說,維港水底能見度近乎零,認為應將殘骸移往別處,再吊起露出水面,詳細檢視更有效率。他說,現時找到的殘骸只有後半截船身,估計前半截仍在附近水域,政府應詳細檢視,確定周圍沒有餘下半截船身及碎片,才繼續填海工程。
附近疑尚有殘骸 政府稱無發現
政府消息表示,自從去年底在舊灣仔碼頭對出水域發現大型金屬物,已不斷檢視周圍一帶,是否仍有船艦殘骸被淤泥覆蓋,至今未有任何發現,因此決定將殘骸移走,便可復工。
胡名川表示,港島北對出維港海底能見度近乎零,將殘骸移往別處是唯一辦法。他根據政府的模擬船身還原圖,稱被發現的金屬物長40米,是後半截船的底部,換言之,整艘船約80米長,估計是排水量1500噸的遠洋貨輪,「後半截船身咁長,係用來載貨的,若是客輪,船尾會短些」。
他表示,發現沉船殘骸位置水深約10米,於1940年代與當時的海岸線有一段距離,英軍曾將多艘貨輪弄沉,阻止日軍艦艇泊岸,因此大型金屬有可能是其中一艘貨輪的殘骸,他並認為是添馬艦的機會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