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學通識﹕價值觀的取捨
【明報專訊】請先看以下的故事﹕
“ 三人相約晚膳,討論應該選哪些菜式。
陳先生﹕「今天是星期一,有『一蚊雞』優惠,一定要選!」
張先生﹕「今天聚餐是慶祝小黃升職,應該吃最貴的鮑魚,才能配合小黃今時今日的身分。」
黃先生﹕「話雖如此,但我們香港人營養過剩,經常大魚大肉,吃太多鮑參翅肚對身體無益,不如多點幾個清淡的素菜。」 ”
從對話可見不同人有不同觀點,原因往往取決於本身價值觀。持不同價值觀的人討論社會議題而莫衷一是,就可能涉及價值觀衝突。面對這類價值觀爭議,同學正是要在紛紜的觀點中找出其背後的價值觀念,然後比較衡量,從中作出判斷取其一而捨其餘。正如上述故事,小黃以「健康為重」於是選素菜,拒絕張先生物質主義和消費主義的選擇,也不會因陳先生省吃儉用的理財哲學而違背個人價值觀。
其實,通識科公開試也會考問價值觀題目,例如2013年卷一題三問及「資料所示對男女角色的看法反映了哪些價值觀」,就要同學從某人的話語和行為辨識「價值觀」。除辨識以外,同學還要取捨和判斷,例如2014年卷一題二問「風力發電的代價超出其好處」,就是要求同學在「可持續」、「經濟效益」等理念中作取捨。
要處理好這些題目,同學必須做到「概念化」,將行為或事實(例如我不會整容,因為樣子會變得很假)轉化成概念(例如整容是很假的人工美)。同學遇到評論題時,也要找出正反雙方背後的概念或價值衝突(人工美vs自然美),再比較異同和輕重,最後作出判斷。
因此,大家先要認識議題的背景及相關知識,再分析各方觀點,之後找出事實和觀點背後的概念,及其背後的價值衝突。接茪j家還可以進行辯論、小組討論、二人對話等活動,藉此作正反雙向的思考。以下談談教學過程或會遇上的難點,及筆者曾用的應對方法。
文﹕香港通識教育會副會長 黃家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