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證PM 2.5濃度推高死亡率
追蹤6萬長者10年 配合NASA數據
【明報專訊】霧霾殺人於無形,香港大學進行了亞洲首個長期暴露於空氣微細懸浮粒子對健康影響的研究,追蹤6.6萬名長者逾10年,發現構成霧霾的懸浮粒子(即直徑2.5微米或以下的粒子,簡稱PM2.5)濃度每增10個單位(微克╱立方米),自然死亡率便增加14%,缺血性心臟疾病(又稱冠心病)亦增加42%。港大指研究結果可作為制訂空氣質素管理政策的科學實證。
每立方米增10微克 自然死亡率增14%
空氣污染危害健康,但亞洲缺乏長期有力數據支持改善及管理空氣質素。港大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黃浙明率領團隊,於1998至2001年間,訪問66,820名65歲或以上的長者,並於2011年從死亡登記處獲得當中16,415人的死亡資料作分析。
黃浙明說,香港地理環境比較複雜,不像新加坡一片平地,香港有山有海,地勢高高低低。研究人員運用美國太空總署(NASA)衛星監控的氣溶膠光學厚度(AOD)數據,推算每平方公里方格土地的空氣所含的PM2.5濃度。AOD是用來量度空間透光度,若微粒愈多,透光度便愈低。
黃稱,平均來說,九龍城、黃大仙、深水黤它a區的空氣污染比較高,但因同區內不同位置的空氣污染指數也有不同,故不作地區間比較。
研究人員將參與研究者的住址經地圖編碼,得出他們居所位置暴露於PM2.5的程度。黃說,長者通常出入居所半公里範圍,故用1平方公里方格範圍的量度方法很準確,最後再比較各地PM2.5程度和死亡率,估算PM2.5濃度增加所額外增添的死亡率。
冠心病死亡風險增42% 中風死增24%
研究團隊利用統計模型,經調整個人和地區的混雜因素後,發現PM2.5濃度每增加10個單位(微克╱立方米),自然死亡便增加14%、心血管循環系統疾病死亡增加22%、缺血性心臟疾病死亡增加42%,以及腦血管中風死亡增加24%(見表1)。環保署網頁現時會公布各區每小時污染物濃度,以深水鶿馬牷A昨PM2.5濃度介乎每立方米15.9微克至48.5微克。
醫生:粒子易惹氣管敏感致病發
心臟科醫生何鴻光說,空氣懸浮粒子進入體內,易引起氣管敏感如哮喘病發,令血液氧氣供應減低,或噴出的二氧化碳功能受影響,可致各種心臟病,包括缺血性心臟病如冠心病、心率不正、風濕性心臟病、心瓣問題等。
黃浙明說,對於缺乏這類污染氣體測量的亞洲地區,是次研究有助提升相關地區研究處理環境問題與問責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