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文壇良心 格拉斯告別人間
德國戰後文壇巨人兼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格拉斯(Günter Grass)周一與世長辭,享壽87歲。格拉斯代表作如被譽為21世紀經典的《錫鼓》等,充滿濃厚批判納粹和社會意味,惟8年前他自揭曾為納粹軍中惡名昭彰的武裝黨衛隊效命,備受爭議。
德國史泰德(Steidl)出版社稱,格拉斯因肺部感染,於入住多年的德國北部呂貝克市一家醫院逝世。
格拉斯1927年10月6日生於但澤(Danzig,現為波蘭格但斯克(Gdansk)),父親是德國商人,母為波蘭人。
他既是小說家、詩人、劇作家、雕塑家、版畫家,也是活躍左翼分子、社會評論家。他公開反對仇外及戰爭,極力推動和平,作品常表述戰爭的恐怖及德國戰敗後創傷和愧疚,被稱為道德良心。香港作家也斯生前曾和他聯袂在香港大會堂分享作家與社會責任。
揭納粹黑暗 《錫鼓》譯24語言
格拉斯在1999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其1959年出版的成名作《錫鼓》(The Tin Drum,又譯《鐵皮鼓》,圖)是批判納粹的長篇小說,連同之後發表的《貓與鼠》和《狗年》,描述家鄉但澤在其童年、戰時與戰後面貌,合稱「但澤三部曲」。
《錫鼓》尤其出色,累計翻譯成24種語言,銷售超過300萬本,1979年改編的同名電影贏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諾貝爾委員會稱讚《錫鼓》「就像德國文學經過了語言和道德破壞後獲得了新生」,「以嬉戲中蘊含悲劇色彩的寓言,描摹出人類淡忘的歷史面目」。格拉斯積極在作品中反映個人政治觀點,2012年他出散文詩《不得不說的話》,批評以色列對待伊朗態度,挑起以德外交風波。
晚年自揭效命納粹惹爭議
2006年,他稱抵不過「一直壓在心頭」的戰爭經歷,出版回憶錄《剝洋蔥》(Peeling Onions),首次公開1944年17歲獲徵召加入納粹軍精銳部隊「武裝黨衛隊」,震驚世人。儘管他表示戰後逐漸感到羞愧,但對他的攻訐迭至,有輿論形容他「道德自殺」,惟其支持者認為,他發揮了影響力,迫使戰後德國正視、彌補納粹罪過。
法新社/中央社/紐約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