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應共同紀念抗戰勝利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中國大陸將以二次大戰戰勝國的身分以及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的地位,舉行一系列的慶祝活動,並將於9月3日舉辦盛大的抗戰勝利紀念大閱兵,邀請參與二次大戰亞洲戰場抗擊日寇的同盟國以及侵略者日本,其中除了美、英、俄之外,應該還邀請了紐、澳、加等參戰國及曾經被日軍佔領、蹂躪過的亞洲國家一起共襄盛舉。
中國大陸在聯合國大會中呼籲戰勝國和亞洲各國應遵循並共同維護二次大戰後建立的東亞新秩序,監督、警惕戰敗國侵略擴張野心的「死灰復燃」。
倒是當年領導中國抗日戰爭的中華民國政府靜悄悄的,既沒有擴大的慶祝活動,也沒有利用此一機會,通過電視及網路,大肆對國內同胞及國際社會宣揚中華民國的國民政府對二次大戰的巨大貢獻以及國軍官兵浴血抗戰的光榮歷史,連舉辦一個紀念抗戰勝利的閱兵大典都不敢放在政經中心的台北,還稱之「國防展演」,國防展演是日本戰後為了規避閱兵這種敏感而容易引起國際注意的軍力展示,巧立名目的用「國防展演」來掩飾它真正的目的。中華民國是二次大戰的主要戰勝國,難道不能光明正大的舉辦紀念抗戰勝利大閱兵嗎?我們這樣做怎麼對得起千千萬萬為抗日戰爭犧牲的軍民同胞。
當年,美國總統羅斯福曾經表示,由蔣介石委員長所領導的中國軍隊牽制了超過百萬日軍,阻撓了德軍與日軍從東西兩面對蘇聯的夾擊,同時也牽制了日軍在太平洋戰場的兵力部署,更阻擋了德日會師德黑蘭的戰略企圖,對於同盟國的勝利貢獻很大,因此高度評價中國在第二次大戰同盟國的地位,因而促成了1943年1月11日列強對華不平等條約的廢止以及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地位。可惜由於戰後的國共爭鬥,中國對二次大戰的巨大貢獻刻意被世人淡化,所以在國際媒體報道中,很少看到有關二次大戰中國戰場的報道。
牛津大學教授羅納.米特(Rana Mitter)在他2013年所出版的《被遺忘的盟友》(The Forgotten Ally)一書中的論述,主要的是在替中國感到不平和抱屈。
胡錦濤是首位中國大陸領導人以中國國家主席、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的身分,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大會上告訴全國及全世界人民:「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抗日軍隊,分別擔負着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的作戰任務,形成了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略態勢。以國民黨軍隊為主體的正面戰場,組織了一系列大型戰役,給日軍以沉重打擊……」。胡錦濤的講話確認了國軍官兵在抗日戰爭期間,犧牲奮鬥、英勇抗敵的豐功偉績所應該得到的尊榮,在台灣受到了極高的評價。
提到國民政府領導的抗日戰爭,就不能不提到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先生。2012年大陸中華書局出版的暢銷書《蔣介石傳》,已經開始以蔣介石的日記作為研究基礎,改變了以往的論點,客觀評價了蔣在北伐及抗戰期間的歷史功績,讚揚了蔣堅定不移、艱苦卓絕的領導全國軍民的對日抗戰,書中提到「30年前,人們認為蔣介石是個軍閥,流氓,人民公敵;近10年來,許多人視蔣介石為曾國藩之後不世出的聖人,是正人君子,是抗戰領袖,是引領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重要人物」,美國哈佛大學學者陶函(Jay Taylor)在他的著作《蔣介石與現代中國之奮鬥》一書中亦有着相同的論述與看法。這些大陸學者和國際學者以正面論述蔣中正歷史功績的努力,都是國家與社會進步的現象,是有利於增進兩岸人民互信的重要舉措。倒是近年來很少聽到中華民國政府以及軍方提到蔣領導國軍正面戰場抗日的歷史功績,讓人十分遺憾。
台灣應在光復節大閱兵
國軍紀念抗戰勝利的閱兵大典,應該選在10月25日台灣光復節這天,在台北總統府前廣場擴大舉行。同時應不斷在國內舉辦大型紀念抗戰的活動及研討會,抗日戰爭的歷史記錄片也應該不斷通過電視及網路媒體廣為傳播。
兩岸領導人可互邀對方參加舉辦的閱兵大典,並在紀念1945年9月9日中國戰區在南京中央軍校大禮堂受降的活動中,相約見面,彰顯當年國共聯合抗日的歷史史實,「台灣光復」更應是兩岸這一系列紀念活動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台灣當局及軍方應該走出兩岸對抗的冷戰陰影,好好利用這一難得的歷史契機,大開大合的通過各種兩岸交流與紀念活動,共同來紀念抗日戰爭勝利這個偉大的「民族血淚史」。這些都是中華民國想要繼續保有國民政府領導全中國軍民抗日的「話語權」及其「歷史地位」不可或缺的必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