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式電話亭 僅存西港城
【明報專訊】本港公眾電話亭曾是重要街頭設施,1990年代前不時大排長龍。香港歷史博物館名譽顧問鄭寶鴻指出,殖民政府在上世紀50年代開始,在港設公眾電話亭,屬傳統英式設計,過往固網電話月費高昂,不少人寧願落街打電話,收費只需3至5毫,直至80年代起的電話亭,才漸變成如今的「膠箱」設計,現僅存兩個傳統英式電話亭於上環西港城內。
70年代受歡迎 固網電話費貴
鄭寶鴻表示,香港電話亭直至1970至80年代才被廣泛使用,因當時的社交活動愈來愈活躍,遇有急事、約會或與家人聯絡等都用電話亭,加上當時的固網電話費每月需40至50元,那時而言頗為昂貴,故未必申請,加上若到士多借電話,可能要在店內消費才能使用,令電話亭愈受歡迎,更不時出現排隊現象。
過往本港的郵筒及電話亭可視為街頭特色,隨茩輕鉿^歸,郵筒漸去掉英式皇冠標誌,也被髹上綠色油漆;而電話亭更早於80年代已改變。鄭寶鴻指出,50年代公眾電話亭屬傳統英式設計,至80年代開始貼近現有模樣,相信與易於管理及清潔有關;直至90年代後期,流動電話普及,電話亭使用率也減。
早期收費3毫不限時
翻查資料,早期的電話亭收費3至5毫,不限通話時間,甚至有印刷版的電話簿提供,直至1997年才調整收費及限時至每5分鐘1元,並一直維持至今。其間也曾出現具輕觸熒幕的「面面通」電話,及以八達通收費的電話亭等。